本報特約記者 潘亮

意大利莫蘭迪公路大橋前陣子突然垮塌造成重大傷亡,引發世界關注。50歲老橋是否因缺乏修繕而“折腰”,歐洲多國由此展開對老橋質量評估的大討論。就在意大利亞得里亞海對岸的黑山,也有一座橫跨塔拉河谷的宏偉大橋——杜德維卡公路大橋,它有80歲高齡卻屹立不倒,與莫蘭迪公路大橋形成強烈對比。《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赴黑山參觀,發現72年前經過“接骨術”重獲新生的杜德維卡大橋仍然老當益壯,風采不減,在承接運輸大動脈角色的同時,已經變成了黑山的國家象征及旅游勝地。
塔拉河流經黑山北部,在地表刻畫出一道幽深的溝壑,其中有深達1300米的歐洲最深峽谷。為接通塔拉河兩岸地區,當年的南斯拉夫王國在1937年至1940年間利用鋼筋混凝土建造了這座長366米的5拱大橋。其中最大的橋拱拱跨為116米,橋下凈空高170米,是同時期歐洲最大、最高的鋼筋混凝土大橋。杜德維卡大橋為南斯拉夫爭得了巨大榮譽,不過南斯拉夫人沒有料到的是,在二戰爆發后的1941年,隨著德軍入侵,“國橋”不幸落入了意大利法西斯手中。1942年,當地游擊隊密謀抵抗,他們獲得大橋設計工程師亞烏克維奇的幫助實施突襲,炸斷一個橋拱,成功阻止了意大利軍隊的前進。氣急敗壞的敵軍為了震懾反抗,將亞烏克維奇在橋頭處決,并于1946年為橋拱完成了復接工程。
二戰后,杜德維卡大橋理所當然地成為抵御外敵的民族象征,人們在橋頭為亞烏克維奇豎立了紀念碑,并在1969年以該故事為藍本拍攝了風靡一時的電影《橋》。銀幕上的片尾,工程師協助游擊隊炸斷大橋,蕩氣回腸的情節之中隨即傳來插曲《啊,朋友再見》。該曲唱響中國,很多人甚至將這首意大利民歌當作了南斯拉夫歌曲。杜德維卡大橋的名氣越傳越大,連荷蘭小說《上帝背后的熱土》及英國電影《納瓦隆第十突擊隊》都以它為原型進行了文藝創作。
杜德維卡大橋坐落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杜米托爾國家公園,因為地勢險要、建造技術杰出并凝聚著前南斯拉夫人民的不朽抗爭史成了游客來黑山觀光的必游景點。走上大橋,記者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塔拉河谷層林疊翠、玉帶穿流的美好景致。橋下是體驗極限漂流的勇敢者,橋兩側兩條溜索滑道上不時傳來陣陣尖叫,橋頭的各種咖啡店、紀念品店里游客絡繹不絕。記者從橋北走到橋南,大橋上的車川流不息,只有約30厘米寬的行人道在車輛經過時發出微微顫抖,不少地方的水泥表層也已脫落,露出銹跡斑斑的鋼條,這讓人對80歲老橋的安全問題產生了擔憂。不過導游告訴我們,黑山政府十分關注大橋健康,定期為它做體檢,目的就是力保它能再牢固地挺立80年?!?/p>
環球時報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