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熱播劇《延禧攻略》最后以150億收視點擊量收官時,潘時七在微博上感謝了一路以來喜歡大、小嘉嬪的每個人。她不是新人,卻一直以低調無緋聞狀態在自己的演藝之路上行進著,從《我家有個趙大咪》到《延禧攻略》,這期間演過不少戲,卻都不溫不火,也有過最困惑無助的時候,但她都用佛系女孩的心態一一化解,如今于她而言,最大的智慧便是:盡力——隨緣——放下。
《延禧攻略》播出后,觀眾去翻潘時七以前演過的戲,驚喜地發現:沒想到“屠爐公主”是她演的,《我家有個趙大咪》也是她演的。她聽到后,自己也笑,有些驕傲也有些欣慰。過去將近十年的時間,她從未停過拍戲的腳步,如今終于能被人記住,也算是種福報吧。粉絲在微博上給她的留言,或褒或貶,她都珍惜地一一收著,并不時回復,溫和謙恭,和熒幕上的“嘉妃”娘娘完全是判若兩人。
她不畏懼觸碰表演上的疼痛與磨難,最初在北京籌備處見到惠楷棟導演時,對方就覺出她是個有想法、眼睛里有內容的演員。沒想到試鏡階段,一圈角色試下來,導演卻覺得都不太貼合人物。她本以為沒戲了,可又不甘心地抱著搏一搏的心態再次大膽地向導演表態:自己可以挑戰任何角色,也會做十足的功課。導演想了想說:“行,你先回去吧,我記住你了,潘時七。”就這樣,回去后突然有一天,劇組通知她演嘉淑皇妃,“那時我還不知道這是要分飾姐妹的角色,感謝導演和于老師的發掘。”早些年,被賴聲川導演選中《暗戀桃花源》時,她還沒真正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本著總想嘗試更多的野心,于是辭別導演,又回到四川軍區,作了名軍區文藝晚會的主持人。經年過去,發現在賴導那里的那段學習經歷,才是自己最難忘的。也漸漸明白,原來一直縈繞在心的,還是演戲。所以從決定北漂的那一刻,她就已經是現實中的趙大咪了,自主獨立、敢打敢拼,有劇組曾經評價她說:時七呀,沒事,可能吃苦了,打戲、騎馬,都不用替身,應該叫她七哥。
美艷戰斗姬
《延禧攻略》里潘時七一人分飾了兩個長相一樣,但性格完全不同的姐妹角色。大嘉嬪隱忍克制,城府頗深,小嘉嬪則外放得多,嬌蠻任性又能撒嬌。她說拍攝時最難把握的是那種姐妹間狀態的隨時切換,“因為拍的時候,可能上一條演的是大嘉嬪,下一條就是小嘉嬪了。”她更多是在把握一種恰到好處的分寸,“特別是在演大情感戲情緒爆發的時候,演員往往會流露自己本真的情感,但其實如何將角色的情感體現出來更重要。”她在心底給自己設了“限”:要讓觀眾分別記住大小嘉嬪兩個人物。為此她做了大量功課,用她的話說就是“走心”。拿到劇本后她先是查詢了大量歷史上嘉淑后妃的史實,讓自己愛上這個人物。接著再將劇本通讀數遍,從人物背景到人物動機,努力吃透角色,感受兩個人物內在不一樣的靈魂,如此下來“自然外化呈現的眼神、呼吸、形態都不一樣了。”
P:《延禧攻略》飾演大小嘉嬪兩個角色,對于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物,你在表演時通過什么方式讓觀眾對這兩個角色有所區分?
潘時七:外在,為了人物更有勁、更形象、豐富,讓大家視覺效果更易區分,和導演商討后,我會多設計一些外化的表演方式,比如妹妹嬌媚、張揚,所以我會扭,走路扭,站也是扭著的,坐也是扭著的。這樣哪怕近景或者隔著寬大的衣服,她給人感覺總會有點夸張而自傲。
姐姐的角色設置,我會和梳化老師商量,除了妝面的眉眼清淡、臉無血色外,還會刻意處理她的呼吸很沉很緩,因為她性格的極忍,也因為她沒有很多臺詞,那她的不屑與悲怒都在呼吸里,雖然后期用了配音這些氣息聲幾乎快沒了,但那個節奏與狀態也能體現她隱忍的悲喜起伏。
P:有網友說這個角色跟《甄嬛傳》里的“曹貴人”有點相像,你怎么看待這兩個人物之間的相似和不同?
潘時七:我覺得應該是人物可憐之處的設定像吧,都依傍得勢貴妃,利用再被拋棄,其實我在創作嘉嬪這個角色時更多是挖掘姐妹不同的特性。不管是大小嘉嬪,人物角色都是很豐富的,可能戲份沒那么多,但場場緊張、出彩,絕無費戲,一個眼神,一個扭腰,一個慢搖扇都是戲,大嘉嬪對高貴妃絕不是一味依附,她有自己宮中處世智慧,為了孩子,可以放棄自己。小嘉嬪,就是為了愛情,她眼里只有皇上,美艷無腦又好哄嘛,兩姐妹共創了網友形容的“美艷戰斗姬”的形象。編劇老師和導演賦予了嘉嬪一個女人最重要的兩點,愛情和孩子,在我看來都是很棒的角色。
P:能不能給我們分享更多在拍攝時遇到的趣事?
潘時七:有趣的事太多了,最逗的就是大家經常陷在角色里而不自知。有一次拍妹妹升嘉妃那場戲,走戲時,我完全陷在角色里了,看著曼姐(嫻妃)突然脫口而出:永城,永城現在怎么樣了?曼姐半天沒反應過來,那場一咔,曼姐才反應過來,突然回頭悠悠地答道:永城很好,他在承乾宮。說完,大家哈哈大笑。經常這樣,演著演著我們就人戲不分了。
認了真就做到底
潘時七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最開始學的是播音主持專業。一次在校園里,被表演系老師注意,并鼓勵她轉到表演系,這才開始學習表演。期末匯演,他們組要表演經典話劇《雷雨》,老師讓她演“繁漪”,她覺得任務太重,也不夠自信,但老師一句話:“記住,潘時七,你是大青衣。”她二話不說就上去了。正式演出時她穿著暗色絲絨旗袍,一步步緩緩走向舞臺上的周萍,那一刻心里突然有種壓抑許久的怨氣和渴望,全身豎起的雞皮疙瘩也讓她發覺拋開不自信,骨子里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演出結束,她依然沉浸在繁漪的世界里,憂郁地待在一旁,感覺心里堵得慌,不知是戲是真,直到有人過來拍拍自己:“嘿,出戲啦。”“這才明白過來。”她是認了真就做到底的人,2013年夏天,拍完《隋唐英雄》后她跟著一支醫療隊去了四川雅安廬山縣做震后義工,親手給老鄉送藥送物資,挨家挨戶走訪安裝凈水設備。看著滿目瘡痍的山路房屋,以及沒有盡頭的求助隊伍,她的心也震了。那次回來后,她開始吃素,皈依佛門。如今她感嘆學習佛陀的慈悲與智慧,“讓我心里涌現了很多光和愛,也成為我好好工作努力拍戲的動力。”她從更高的角度看世界,發現有時候當關注點不在自己身上時,煩惱和痛苦會少很多。“付出之后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施比受更快樂。”她越來越掛念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力量更多地去幫助他們。
P:2008年你因參演話劇《暗戀桃花源》進入演藝圈,如今也已十年有余,如果讓你給這十年做個總結,讓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潘時七:演完“暗戀”后我又回到四川,后來又入部隊訓練了很長一段時間。2010年左右正式來到北京吧……這八年感觸最深的是,感恩每一個愛過我幫助過我的人,非親非故,這份善意美好珍貴。也感謝所有的無情與傷害,這些歷修了我的意志,也使我成長為一個更豐富完整的人。白駒過隙,珍惜當下吧。
P:進入這個圈子,演過一些大大小小的角色之后,有過困惑期嗎?最讓你困惑的是什么?
潘時七:是啊,演過不少戲了,進組拍了一個月被女主演強行換掉,簽了合同被關系戶頂替……拍戲受傷,都是常有的事。所以2011年和2012年是我最困惑無助的時候,深深懷疑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這個行業,好在還是堅持了下來,這個過程中經歷多了,也讓我漸漸有了智慧釋然了。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一切盡力做,做好自己就行。盡力——隨緣—放下。
P:如果讓你選擇一個飾演過的角色來代表生活中的自己,你會選擇哪—個?為什么?
潘時七:全選。因為都是我又都不是全部真正的我。
做演員,需要豐富自己
潘時七形容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女漢子,“大家都叫我七哥”。她對女生熱衷的逛街購物毫無興趣,反而超愛攀巖、蹦極、潛水這些極限運動。生活大條,丟三落四,卻時時提醒自己:明天會更好的。這跟她曾經飾演的趙大咪非常像,真要有什么不一樣,她想了想:“大咪有李程,最后收獲了愛情,而我連‘那么高興都沒有。”說罷,又哈哈一笑,雖是打趣卻也讓人心疼。可能是水瓶座的天性,她對所有新鮮事物都抱有極大的熱情。日常生活中靜坐沉思必不可少,一有時間就會打車去火車站給流浪的人們送飯和軍大衣,若是時間充足一定會去做義工。對她來說,人始終是多面性的,做了演員之后她更加刻意豐富自己的多樣性,那是她的積累和養分,更是支撐自己往前走的動力。
“行到水窮處,笑看云起時。”她所期待的未來,名與利都不強求,能體驗更多生活和角色,有能力去關愛更多的人和物才是心之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