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芳
《北京周報》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英文時政新聞周刊,自創(chuàng)刊以來就肩負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使命,以新聞立刊,以言論見長,以傳播中國聲音為己任,客觀報道中國的最新發(fā)展,公正評述國際重大事件,引領中國政治話語的對外表達。
《北京周報》的誕生,是黨和國家歷史的選擇。1954年,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赴日內瓦參加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走上國際舞臺。這次會議期間,代表團的同志們感到我國現(xiàn)有的外宣刊物已不能適應國際形勢發(fā)展,需要一本刊物把中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觀點,如黨和政府的重要聲明、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重要社論的精神向世界及時傳播。由此,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和直接指導下,《北京周報》應運而生。周報的成長,是中國內政外交的需要。《北京周報》歷史上三次調整編輯方針,都有歷史的原因和客觀的需要,而每次編輯方針的調整,都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的體現(xiàn)。周報的輝煌,是使命必達后的必然。從創(chuàng)刊之初,周報這艘外宣旗艦從未偏航。附之以時效性和準確性以及對刊發(fā)內容“零差錯”的專業(yè)堅守,更使周報奠定了她在我國對外傳播格局中不可撼動的地位。毛澤東主席曾指示中科院的同志,將編纂的對外傳播毛澤東思想的文章,先在《北京周報》刊發(fā)。而周恩來總理也曾向外國記者宣布:中國黨和政府重要文件的外文文本以《北京周報》刊登的為準。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作為國家對外宣傳主陣地的北京周報社如何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繼承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繼續(xù)講好中國新征程的故事,傳播好中國新時代的聲音,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傳媒技術和媒體格局發(fā)生巨變的今天,如何擦亮品牌,提升傳統(tǒng)媒體今日之影響力?這是一份問卷!對于這個問卷,周報人一直在尋求答案,從未停止過探索的腳步。2018年,北京周報社在傳統(tǒng)期刊的基礎上以“合作傳播+多語視頻+社交媒體”的融合報道方式,使全面對外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題報道直接落地,并產生顯著效果。
一、聚焦核心,做出特點,做成亮點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憲法,實現(xiàn)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不僅對我們的黨和國家意義重大,同時也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意義,因此,對外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故事,是《北京周報》的首要任務。
基于此,《北京周報》在制定年度選題規(guī)劃、月度選題計劃和重大主題策劃時,都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主動權和話語權,主動設置議題,全面系統(tǒng)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意義和基本內涵,對外傳播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外交理念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僅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周報》就連續(xù)推出系列封面,集中解讀習近平新時代外交思想、經濟思想,習近平再次當選國家領導人,成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憲法的重大意義。旗幟鮮明的主題報道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反響,如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讀懂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窗口,成為當代中國的最新故事、最佳名片和最大亮點,是對外傳播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最核心內容。這可以從西方媒體的涉華輿情這一維度中得以佐證:從《時代》周刊“中國贏了”的感嘆,到德國《明鏡》周刊面對中國的發(fā)展對西方世界“醒醒吧”的呼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成為西方媒體不能回避且密集跟蹤的話題,而西方媒體的選題晴雨表一直以來是我們洞悉世界認知中國的一面鏡子,被認為是世界觀察當代中國的窗口。由此,選題自信,究其根源就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xiàn)。
二、議題精準,突出言論,借嘴傳聲
圍繞上述核心議題的設置和封面組稿,北京周報社約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克里·布朗(Kerry Brown),湯普金斯國際亞太區(qū)副總裁、《北京周報》特約評論員邁克爾·扎庫爾(Michael Zakkour),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主席韓方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葉青等中外專家學者撰寫評論,借嘴說話,深入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的重大意義,詳細闡述習近平再次當選國家領導人、成為人民領袖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內涵,充分展現(xiàn)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倡導的“和合與共”的理念。
三、借船出海,加強合作,強化落地
兩會期間,北京周報社以我為主,主動設置議題,通過與《時代周刊》《經濟學人》《彭博商業(yè)周刊》《新聞周刊》《青年非洲》等國際媒體的合作傳播,共供稿16次,32版,合作方總發(fā)行量達665萬份(冊)。合作傳播的選題策劃和內容呈現(xiàn)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國外受眾解讀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真正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在合作傳播的版面上,收到讀者積極反饋。
北京周報社還與博鰲亞洲論壇達成2018年年會媒體合作協(xié)議,受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委托,將論壇開幕式當天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的英文解讀文章通過論壇合作伙伴美通社,發(fā)送給其美國眾多服務媒體。同時,稿件標題“融合發(fā)展和全球化讓世界更美好”配以大幅圖片及北京周報社標識,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進行展示,以更為直觀、富有沖擊力的視覺傳播形式,向世界奏響中國開放的最強音。
此外,北京周報社還積極創(chuàng)新合作傳播形式,匯集整合《北京周報》原創(chuàng)內容的“聚焦中國”(China Focus)子網站在兩會期間正式在《經濟學人》網站上線,點擊《經濟學人》網站首頁顯著位置的入口鏈接即可進入瀏覽。同時與彭博社嘗試新媒體合作,雙方共同編輯同一主題,在彭博社網站、移動客戶端及社交媒體同步推送。單篇文章瀏覽量達到85,858次,平均停留時間56秒。社交媒體方面的表現(xiàn)也非常出色,總體互動超過10萬人次。文章內頁附有進入《北京周報》網站和“聚焦中國”子網站的鏈接,實現(xiàn)了原創(chuàng)內容的多平臺共享互聯(lián)。
四、移動優(yōu)先,融合發(fā)展,效果明顯
在傳媒技術和媒體格局日益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北京周報》不斷探索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采取移動優(yōu)先戰(zhàn)略,以境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為核心產品的第一落點,推出一批順應移動互聯(lián)網傳播趨勢的、又充分體現(xiàn)周報區(qū)隔優(yōu)勢的多語種視訊產品,如《對話太平洋》《繪眼看中國》《北京閃新聞》《秒讀中國》《“非”常視角(ChinAfrica 360)》等,集中對外傳播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智慧方案,通過英、法、德、日文網站和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同步推送后,引起亞非歐等各大洲網友的熱烈反響。
五、以人為本,為我所用,為我所有
黨的十九大明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和現(xiàn)實感召力,為未來世界發(fā)展規(guī)劃了恢弘壯麗的中國藍圖。因此,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爭取新作為,著力培養(yǎng)一支過硬的隊伍。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yè)正處在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時候,面臨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機遇,具備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好條件,也擔負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重任務。因此,需要打造一支政治過硬、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認同,同時又具有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精神的外宣隊伍。
今年,恰逢《北京周報》創(chuàng)刊60周年。《北京周報》站在新的歷史坐標和起點上,要緊緊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最具有時代特征的主題,創(chuàng)新產品形態(tài),注重平臺聯(lián)動,提高這一思想對外傳播的時度效。同時主動設置議題,注重與國際主流媒體的合作,借嘴說話、借筒傳聲、借臺唱戲,勇于參與國際新聞輿論主戰(zhàn)場的角逐,不斷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外傳播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