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立 韓瀟瀟 王瑩
一、歷史發展進程
早在1972年,美國紐約的華人劉恕就與友人合作成立了傳播公司,成為了早期的“華語節目運營商”。但由于缺乏經驗、資金不足、運營困難等問題,華語類節目很快停播。同年馬福全夫婦創辦中華海外傳播公司則成為了一個歷史性節點。自此之后,各個地區陸續出現了華語電視組織,華人運營的華語節目也日漸興盛。當時華語電視運營商的中心城市也就是早期出現華語電視組織的幾個地區,例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等地。20世紀70年代華商經營的華語電視,并沒有系統的電視節目策劃制作過程和特定的播出活動,也還沒有進入電視傳輸平臺領域,只是靠引進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已完備的華語節目并租賃當地電視頻道的播出時段進行播放謀求利益。播出的節目類型以綜藝節目為主,除此之外,特別節目和新聞錦集等其他類型節目也會涉及,但總體來說,播出內容較為單一。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海外新移民數量的增加和電視領域相應技術的日益成熟,海外華語廣播電視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多個國家紛紛涌現出第一批以引進節目為主要內容的華語電視機構。創辦初期,美國的翡翠電視臺、加拿大的世界電視臺和中文電視臺就已經嶄露頭角,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美國華語電視臺在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勢頭更為迅猛,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面臨嚴峻的競爭環境,部分電視臺開始著力于創造原創自制類節目。
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外華語電視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加廣泛的平臺和區域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全世界的華語電視公司以及辦有華語節目的電視臺多達50多家,華語電視節目更是面向世界五大洲的海外華人華僑地區播出,此后,又有多家華語電視組織或公司陸續成立,整個華語電視市場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樣的發展趨勢一直延續至今。
二、優勢與不足
(一)優勢
華語電視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展,不僅可以使移民與故鄉有所聯系,產生一種情感依托,而且讓美國受眾也可以接收到兩岸三地的新聞報道,更迅捷地了解國際新聞,共享更多有益的信息和資源。美國華語電視最重要的一個優勢是偏重美國主流社會信息的輸出,在迎合美國當地華人需求的同時,會保留本土文化特色。近些年來,中國移民美國的人數呈上升趨勢,移民的人群也不再局限于高學歷群體,從職業到社會地位都變得更加豐富。華語電視受眾的廣泛程度使其更像一塊敲門磚,更加直接地幫助新移民快速融入到陌生環境并且更好地適應美國主流社會。
(二)不足
華語電視臺同樣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節目內容樣態、受眾需求和運營方式三方面。
第一,節目內容與節目樣態。從發展初期不難看出,美國華語電視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原創自制類節目少并且能力有限導致節目質量不高,大都靠引進節目支撐維持運營。為使節目多元化,有些電視臺與中國大陸電視臺進行合作,定時定量傳送衛星電視節目,用以填補空白的播出時間。顯然,美國華人受過當地文化影響后對電視節目的要求還是有別于國人,因而只靠引進節目的播放并不能完全迎合當地受眾。
第二,受眾需求問題,也是需求影響收視率的問題。除了電視接收等技術條件的限制外,美國華人由于各類差異,選擇電視節目的習慣十分分散,這種不統一導致了華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并不樂觀。例如,中國不同區域的人都擁有各地獨特的方言。廣東、香港人習慣性使用“粵語”,臺灣一帶移民則普遍說“閩南語”,當地的華僑將自己的語言(方言)視為母語,這種由地域不同帶來的語言差異化表達給華語廣播電視的語言選擇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難。另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新生代華裔的“本土化”,也就是代際化引起的收視習慣的改變。資料顯示,目前,華人人口中有五分之一為美國本土出生的第二代,父母和本人均在美國出生的第三代占華人總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他們中大部分人在大環境的培養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都更加傾向于美國本土,族裔媒體對他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因而第一代移民偏好的華語廣播電視很難再成為第二代華人的選擇。調查顯示,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受訪者中,89%的人傾向于閱讀英文報紙,只有1%的人選擇閱讀華文報紙。①這個數據結果的對比對于華語電視的觀眾變化也很有借鑒意義。
第三,運營方式,即廣告收入問題。華語電視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大,一旦運營資金緊張,面臨的就可能是破產倒閉的結果。當前所有問題又環環相扣,導致華語電視臺一直處在為維持運轉而經營的狀態。節目來源是否優秀決定著觀眾數量,而觀眾數量則影響了廣告的投放。長此以往,華語電視臺資金的饑渴使得部分公司對廣告的投放來者不拒,并未從投放價值、傳播價值等問題上進行系統篩選。它們甚至漠視媒體的作用對受眾造成惡劣影響,為人詬病。這也成為了華語電視發展過程中的陰影之一。作為公眾媒體,是否應該以犧牲受眾口碑為代價博取暫時的利益?究竟又該用怎樣方式平衡運營中的收支問題?這些問題值得華語電視創辦者及運營方的深思。
三、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美國政策管束放松。與對華語紙媒不同,美國對華語電視的創辦、播出、市場管控相對嚴格。以往美國對華語電視的審核,一般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依據美國法律制定管制標準和行為規則,發放和更新廣播許可證以保證華語電視的品質水準。其相較于新加坡電視業國營和加拿大在地區設置有限的少數族裔電視執照,美國華語電視的管制限制較少,但其實美國本土無線商業電視競爭激烈,頻譜資源不足和市場壟斷格局使華人華僑創辦的電視事業生存不易。這個情況直到2009年美國無線電視傳輸實現了“數模轉換”,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才有空余的無線頻譜資源拿出來拍賣。
而目前美國的管制在逐漸放寬,頻譜執照的更換程序也在不斷地簡化。例如美國過去的廣電從業者的執照只有三年的期限,并且在更換時需要提供完整的新聞和公共事務服務報告,而現在從業者更換執照的期限放寬至八年,關于公共服務政策的要求也大幅減少。②管制的放松使得從業者能夠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能,從而更專注地致力于美國華語電視的播出質量和播出水準。
2.網媒的興起。在美國,三大無線商業電視網已經形成了無線商業電視市場的壟斷格局,這就阻礙了美國華語電視對于傳播渠道的掌控。而網絡媒體的興起,則是給華語電視傳播渠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網絡傳播基于國際公共互聯網和骨干網,面向網絡受眾。多家華語電視都創建了自身的網站,并依據自身特色設計分欄專題,投送自制節目、引進節目等等,讓收看和傳播的渠道多元化、便捷化。近些年,互聯網的運用也是當今大眾電視媒體的發展趨勢,美國華語電視正是將互聯網“免費”的特點和網絡傳播成本低的優勢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壯大品牌力量,發展自身。
3.資金的積累和技術的更新。早在20世紀70年代,華語電視相較于華語報紙就是一項耗費極大的工程,并且在搭建這個傳播平臺的過程中,還需要聘請優秀的工程師和相關專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要實現華語電視內部的良性運轉是極其不易的。
時過境遷,互聯網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促成了三網融合,改變了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讓美國電視業(包括華語電視)在直播衛星電視系統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舊能有其他可供選擇的傳播渠道。另外,對于電視運營商而言,機頂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設備。多年來,技術不斷更新,機頂盒不再功能單一,而是集點播、錄像、聯網搜索等多項功能于一身,其服務也是越來越智能化。例如碟線公司推出的一款名為Hopper的機頂盒,能自動錄制主要頻道黃金時段的節目,而且在播放時能自動過濾商業廣告,用戶也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收看電視節目。此外,美國華人數量的增加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讓美國華語電視的大型企業每年的訂戶都在不斷增多,營業額的增長有目共睹。企業多年經驗的積累和軟硬條件的完善讓華語電視逐步擺脫以往資金運轉艱難的情況,將引進與本土原創結合,創造華語電視新模式。
4.“漢語熱”浪潮。“漢語熱”這股席卷世界的浪潮,讓外國友人感受中國文化,品味中華文字的魅力。據統計,現在美國已有3000多所中小學準備開設華文教育課程。③美國華語電視作為漢語傳播的媒介,在吸引華人受眾基礎上,還能吸引眾多喜愛中國文化的美國當地受眾和其他族裔的外國朋友。在“漢語熱”的大浪潮下,美國華語電視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二)挑戰
1.市場競爭激烈。在當前美國華語電視市場中,自發性商業華語電視公司主要面臨著兩大競爭。
一是美國主流電視機構。根據2017年美國電視收視排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廣播公司(ABC)、福克斯電視臺(FOX)等依舊占據榜首,雖然這四大電視臺的收視率有下滑趨向,但它們在美國大眾的視角中仍然具有較高的地位,并且近年來也正跟隨時代步伐,運用其雄厚的人才儲備、資金和技術,調整電視制播觀念。所以,作為華語媒體,盡管其受眾在增加,但目前依舊無法與這些主流電視臺抗衡。
二是中國內地的主流電視機構。近幾年,中國本土的影視紛紛走出國門,在國外開辟新的收視領域。在電視內容上,中國本土出品的更具有國家味道和文化氣息。同時中國內地的主流電視機構也在國外尋找合作伙伴,這讓華人在國外收看自己本國的影視成為一件簡單的事。
2.受眾觀念的差異性。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美國國內移民政策的變化,在美國的華人華僑的群體差異性較大。在政治觀念方面,中國實行“一國兩制”,大陸是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則是與美國相同的資本主義制度,因而在政治立場上,美國華人群體存有一定差異。思想觀念方面,美國華人思想開放,這也要求在節目內容的把控上還應尋找一個合適的尺度。
3.資金資源欠缺。雖然一些大型美國華語電視的資金資源充足,但還有很多華語電視媒體都是以私人企業的形式起家的,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絕大多數華語電視臺沒有自己的發射臺,只有借助主流電視臺的設備和發射臺才能將自己的節目播放出去,這些舉措就需要一筆相當可觀的租金。況且,小型華語電視擁有的市場并不可觀,很難從其他族裔或者華人財團吸引資金流入。
四、對美國華語電視發展建議
1.加強與其他媒體的合作。對于小型美國華語電視臺,可以向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提供畫面素材。如此,可以保證資金資源都處于充足的狀態,有利于小型美國華語電視在上升期能夠完成資源的積累和人才的招納,同時這也是提高自身影響力與擴大市場的良好途徑。而對于大型的美國華語電視,可以選擇與其他媒體共同承擔節目制作任務,即協同拍攝、同臺演出、同臺直播、節目互換、改編包裝等,這不僅是展現自己實力和表現力的機會,也是學習其他媒體先進技術和制作手段的方式。
同時,與中國媒體的合作仍然應該是美國華語電視臺發展的重點。例如國內綜藝節目《非誠勿擾》,多年來一直是江蘇衛視的主打欄目,從2011年起,《非誠勿擾》多次與華語媒體美國中文電視(Sinovision)、天下衛視分別在美國東西海岸沿用國內模式進行合作拍攝制作,并播出了多期《非誠勿擾》美國專場,在兩國都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度,也帶來了良好的廣告效益。
2.本土原創與引進節目相結合。這里的引進并非盲目引進,而是多方、多元引進。電視界多年的經驗表明,本土節目更容易吸引受眾,因為本土節目更有地域性、親民性,通過較為平民化的視角,貼近普遍大眾的生活。同時,在上述合作的基礎上,引進具有中美國家特色的節目,將其與本土原創節目結合,融合兩國的文化、政治等元素,以華人為主要對象,依據其觀念、習慣,設計符合其口味、興趣的節目,從而實現良好的文化交流與傳播。
3.打造自己的品牌節目。對于美國華語電視來說,它需要顧及到美國華人觀眾的自身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臺需要將每一個問題都細化到節目中,照顧到每一位受眾,如此作出的節目只能是“大雜燴”,結構松散,失去重點。所以,一個成功的電視媒體,需要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節目。首先,找到自己電視臺的定位,明確節目方向;其次,需要根據定位給出符合的節目創意點;另外,可參考國內外的成功節目案例,從中尋找靈感和突破點。一旦品牌節目制作成功,就將其做大做響,成為自己的王牌節目。在這個過程中,電視臺的風采與資質得到了展現,其影響力與理念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得到迅速的擴大。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國際傳播背景下美國華語電視節目研究”(2017SJB0122)和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項目“國際傳播背景下美國華語電視節目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彭偉步:《美國華語電視現狀、問題及整合》,《新聞愛好者》2012年第22期。
②陳映:《放松管制與重新管制: 當代歐美廣播電視政策的一種悖進路徑》,《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③《美國華語電視臺發展受限 對外漢語教育應重視》,儒森教育官網,http://www. mandaringarden.org/chinese/xinwen/3449.html,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