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曦

當下,教育成為無數家庭頭疼、擔憂、焦慮的事情,人們把下一代通過學歷文憑進行逆襲的希望寄托在教師身上,希望通過教師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在社會階層上進階,擁有更美好的人生。無論是擇校還是參加課外培訓,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爭奪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而資源的核心,就是教師。
那么,作為承接這個希望的教師,他們的子女教育情況如何呢?
一份關于2007-2016年十年間高考狀元父母職業情況的統計顯示,出自教師家庭的高考狀元占比達35.09%,位居第一;公務員子弟以18.62%的比例居次。
教師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弟?為什么他們的子弟成才的概率遠高于其他職業家長的子弟?不少人都對此感興趣。作為一名從業18年的教師,我想從我自己、同學,以及同事的經歷,來作一番探討。
阿浩,物理系畢業生,大學期間學業優秀,從教以來,教學的成績也相當出色。他教育子女,是要把子女的教育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假手于學校和老師。他不止一次對我們說:“一個班,三四十個學生,老師只有一個,哪管得了這么多?關鍵的事情還是得自己來,不能指望別人。”
阿浩知道,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孩子要成才,家庭教育、孩子的自我教育才是關鍵。作為一名教師,他很清楚孩子學的每一項知識技能,最終的作用是什么,以及這些知識技能最終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優勢。
很多城市中產家庭的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他們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像學書法、學繪畫、學鋼琴……但他們并不知道這些技能將來能給他們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更多的,他們是關注這些技能能否參賽、獲獎、在高考時加分。
阿浩對孩子的教育,在很多人眼中是不走尋常路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孩子學書法。
阿浩在大學時候寫得一手好書法。孩子的書法是他親自教的。一般小學生入手學書法,多從唐楷或漢隸入手,而阿浩讓自己的孩子從趙體字入手。趙體被傳統的書法教學認為是“筆法單一,浮滑無力”而不適合初學者學習。
阿浩要的是讓孩子練習書法,最終寫一手快而整齊的字。這樣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取自信,保持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各科考試,尤其是語文考試中,也能因寫一手好字而占有優勢。趙體字書寫性優于唐楷和漢隸,容易入手,見效快,最符合阿浩的要求。
數學、物理這些學科,更是阿浩的拿手好戲。孩子五歲時,阿浩開始用電子積木來教孩子搭建最簡單的電路,通過樂高來讓孩子體驗電機、齒輪、滑輪組、蝸輪、蝸桿等機電元件。孩子在他的教導之下,已經可以用樂高來搭建吊機、機器人等模型。阿浩的孩子還沒有上過課外輔導班,但是每天的學習任務仍然安排得滿滿當當。
阿浩的孩子今年上四年級,已經慢慢地顯示出“學霸”的實力了。
與其他中產家長相比,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著更為深刻的專業背景和經驗,他們為孩子選擇的學習內容,甚至親自去教。其他職業的家長寄希望于學校、校外培訓班教育來完成的工作,教師讓它們回歸到家庭教育中完成。而且他們的教育目標十分精準,瞄準各級考試,為將來的高考作準備。
我的同學葉琳的做法跟阿浩不同。前段時間去少年宮課外培訓班接孩子的時候,我碰到了久未見面的她,得知她送孩子過來學習樂高已經將近兩年。她之所以讓孩子學樂高,是因為一來孩子喜歡玩,二來樂高對啟發智力,對將來學習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學科都有極大的幫助。
葉琳自己并不懂這些,她選擇讓專業人士來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讓專業的人來教,最好是一對一,讓孩子一開始就接受專業的培訓。我小孩學游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葉琳對我說她孩子去年學游泳的事情。當時,她想讓孩子在入學之前學會游泳,給孩子報了個包會的游泳班,一個教練教十多個孩子。
教師們選擇讓自家子弟學習的這些知識技能,要能夠在審美情趣、個性氣質、能力水平上明顯區別于其他階層的子弟。
開課沒多久就出問題了。因為孩子太小,第一次下水就被嗆到,之后就一直坐在泳池邊,不肯下水。大班課有十多個學員,教練也沒顧得上葉琳的孩子。后來,一個泳池邊的救生員看到,安慰了她的孩子。孩子也愿意跟他下水。
多年的一線教育工作的經驗讓葉琳突然明白,要讓自己的孩子愿意跟教練學習,首先要讓孩子與教練之間建立起信任和感情,大班教學是無法達成這個目的的。于是她馬上聯系培訓單位,加了兩倍多的價錢,把大班改成了一對一私教。12節課后,她的孩子可以用標準的蛙泳游50米。
看到其他家長在抱怨,葉琳暗自慶幸自己當時的果斷。“讓專業的人來教孩子,讓孩子接受專業的培訓”成了葉琳為孩子選擇老師的標準。
此后,英語口語等課程,她都選擇一對一私教來教孩子。雖然花費不菲,但孩子對各項技能的掌握優于很多同齡人,葉琳對此甚是欣慰。
當然,很多人沒她這樣的優渥條件,但思路無疑沒問題。
有調查發現,中小學、幼兒園在讀的179名被調查教師子女中,117人接受了校外輔導,占65.4%。其中,輔導5門以上的學生有21人(占17.9%),輔導4門課程的有16人(占13.7%),輔導3門課程的有27人(占23.1%),輔導2門課程的有47人(占40.2%),輔導1門課程的有6人(占5.1%)。其中,中學生以文化課程補習為主,小學生以藝體、奧數、寫作訓練為主,幼兒園兒童以藝術為主。
不難看出,教師們在選擇教育方式、價值觀念上,帶著明顯的中產階層的痕跡。他們跟其他職業的家長一樣,從小讓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他們首要考慮的不是費用的高低,而是傳授者專業與否;另外,教師們選擇讓自家子弟學習的這些知識技能,要能夠在審美情趣、個性氣質、能力水平上明顯區別于其他階層的子弟。
相對寬裕的家庭經濟狀況以及父母作為教師的職業背景、知識背景,不僅能夠為教師子女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而且也使子女在成長過程當中,比同齡人多了一份淡定,對世界也多了幾分把控感。
梓豪的父親是我多年的好友,一位中職的計算機教師。梓豪從小跟著父親鼓搗各種各樣的模型。幼兒園的老師評價梓豪“性格天生內向”,不喜歡跟同齡人交流。親戚們也半開玩笑地說,梓豪將來跟爸爸一樣,做個“技術男”。
一般的家長聽到這個評價,多半會說:“孩子天生性格就是這樣,當個技術男也不錯。”梓豪的父親卻有自己的看法,憑借著自己的心理學素養,他清楚所謂的“性格天生內向”并不靠譜,孩子不愛與同齡人交流卻喜歡模型,是因為他能夠把控模型而不能把控與同齡人交流,同齡人很多并不像梓豪那樣對模型有了解。
小學一年級開始,梓豪的父親利用暑假帶孩子外出旅游。對于梓豪的父親這樣“會玩”的人來說,旅游,從一開始到結束,都跟其他人不一樣。
還沒有放暑假,梓豪放下了手上的模型,和父親一起策劃去西北的行程。在旅途中購買車票,訂住宿,細化行程等,梓豪都參與了。到了最后的幾站,這些工作都由梓豪親自來做。他父親在事先向他示范,怎樣跟酒店前臺、車站售票員等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然后讓梓豪來做。在這個過程中,梓豪體驗到訂酒店、辦理入住、購買火車票的流程。
每天的行程結束,梓豪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當天的行程和見聞。雖然低年級的小學生識字不多,但是文字、拼音、繪畫各種方法一起用上,行程、見聞、感受,都大略地被記錄下來。
課堂上,老師講起新疆,要大家背誦“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時候,梓豪顯得很興奮:“我去過新疆,我去過玉門關。”老師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分享。梓豪在分享的時候顯現出十分的自信。當初那個“性格內向的技術小宅男”已經完全改變了。
梓豪的父親清楚,除了頭腦上有理解之外,心理上的體驗、人格上的擔當、身體上的行動同樣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而后者,無法通過說教的方式來傳授給孩子,最有效的,就是帶著他們親自在旅途上去做,去體驗。教師有寒假和暑假兩個長假期,更容易做到這一點。
教師的家庭背景給教師子弟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優勢,其原因不外幾點:
首先,他們的專業背景讓他們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十分熟悉,從孩子剛出生開始,他們就把孩子帶在身邊,杜絕了隔代撫養的弊端。在教師子弟中出現“熊孩子”的概率是很小的。
其次,教師對于他們的同行—他們子女的老師很了解,也熟悉學校的運作。他們不像其他職業的家長那樣,需要一個磨合期來建立起良好的家校關系。教師子弟能更快地融入學校的生活,在學校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我的記憶里,中學時很多班干部都是教工子弟。
教師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無法讓他們獲取把控感和安全感。到最終,他們為子女選擇職業的時候,通常是以“安全,穩定”為第一考慮要素。
另外,教師對教育行業、孩子的智力、心理發展規律了解深透。這讓他們在進行日常家庭教育的時候,免受很多負面情緒的影響,能夠用豐富的經驗和冷靜的頭腦來應對,解決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在2017年發布的互聯網教育大數據報告—《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在中國,91.2%的家長都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75.79%的家長因寫作業和孩子發生過矛盾。陪寫作業,是影響中國家長幸福感的主因。
然而在大部分教師家庭當中,極少有“陪做作業”一說。教師們都知道,陪做作業在邏輯上就表明對子女沒有足夠的信任,在心理上給予孩子很大的壓力。同時,這樣做無法讓孩子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反而會因孩子心理長期受挫而積聚大量負面的心理能量,產生心理問題。但是,很多非教師職業的家長沒有看到這樣做的弊端,被焦慮驅使,日復一日做著這件百害無一利的事情。
非教師的中產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很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但是在心理方面,他們大多沒有一種正確的認知和有效的處理方法,那些“二世祖”“熊孩子”很大概率出現在他們的家庭中。
然而,事物也有另外一面。
教師的成長、學習、生活的范圍,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的社交、生活圈子并不寬闊。面對社會上各種復雜的現象,教師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無法讓他們獲取把控感和安全感。到最終,他們為子女選擇職業的時候,通常是以“安全,穩定”為第一考慮要素。
很多學業優秀的教師子弟最終子承父業,也走上教育崗位。這是很多人所詬病的,也是教師子弟通常很難出“大才”的原因。在詬病者眼中,只有那些突破了父輩的社會階層,能夠在社會上獲取比父輩更大的現實利益的人,才算是“成功”和“優秀”的。
也有一部分教師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帶著“我能夠教出那么多優秀的學生,自己的子女就一定能夠教育好”的心理背景,結果他們把教師的角色帶入家庭教育,讓自己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只感受到像老師一樣的嚴厲,這樣就造成了“燈下黑”的結果。這可能導致一些教師子弟,難以達到、遑論超越父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