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虎
【摘 要】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鐵”)以保險經紀人為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平臺,構建了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通過基本模型及構成要素明晰了責任分配、投保模式、索賠管理、保費管理、考核管理;通過PDCA持續改進模式、保險管理激勵機制、費率浮動機制建立了運行機制,通過制度基礎、風險管理、保險培訓建立了運行支撐保障。該模式構建提升了中國中鐵保險業務管理的內涵化、精細化、集約化,在兩年多的實踐中也取得良好的集中管理效果,對大型企業集團優化或構建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企業集團; 保險業務; 中國中鐵
【中圖分類號】 F8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6-0002-04
一、引言
大型企業集團普遍會建立集中統一的風險管理體系,充分運用自留、化解、規避和轉移等方法有效管理風險。保險是風險轉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但具備轉移風險的重大功能,同時在風險識別、評估和控制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主動的功效,在風險管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在逐步推行采購集中、資金集中等管理模式的同時,又逐步推行保險業務集中管理。
通過實施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更廣泛的保險產品,以有效轉移風險;可以發揮規模優勢和科學統籌管理優勢,達到以較低的保費支出獲取更大風險保障的目的;可以發揮保險事后補償機制,將風險損失帶來的財務波動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以內;可以發揮事前、事中的風險管理服務功能,降低企業集團面臨的風險損失;可以通過聚合企業集團的保險資源,依托企業集團自身良好的風險管理能力,與國際再保市場建立穩定、長期、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
二、企業集團保險業務集中管理主要模式
企業集團保險業務集中管理主要是從企業集團總部自上而下實施的,其運作的模式主要有設立專業自保公司、委托保險經紀人,其中國外大型企業集團普遍采取設立自保公司方式,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基本上采取委托保險經紀公司實施保險業務集中管理。
(一)設立專業自保公司
專業自保公司的興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指由一家集團單獨設立或多家集團聯合設立的經注冊許可的,專門為自己提供承保服務的保險公司[1]。目前,全球500強中70%的企業都設立了自保公司,其中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勞、寶馬、英國石油、港鐵公司等。國內大型企業集團有9家設立了自保公司,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粵電集團有限公司,注冊地主要集中在我國內地和香港。
(二)委托保險經紀人
我國《保險法》(2015年修訂)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保險經紀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為投保人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提供中介服務,并依法收取傭金的機構”。保險經紀人在我國主要是以保險經紀公司的形式存在,其價值體現在緩解保險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保險市場效率等方面[2]。目前,國內企業集團普遍委托保險經紀公司推行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并且大多數企業集團設立自己的保險經紀公司,作為企業集團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平臺,按照企業集團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制度要求,負責落實企業集團的保險業務集中管理。
三、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構建
(一)基本模型及構成要素
中國中鐵作為一家以建筑施工為主業的世界500強企業,高度重視將保險集中管理納入到統一的風險管理范疇中。為了推行保險業務集中管理,中國中鐵籌備中鐵匯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12月取得國家保險監管部門批復成立文件。中國中鐵通過委托中鐵匯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作為保險經紀人,構建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型,主要包括基本模型及構成要素、運行機制和支撐保障四個方面展開,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操作性強的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
1.基本模型
結合中國中鐵的保險集中管理工作實際,以“中國中鐵本部——二級企業”兩級保險集中管理為主線,從PDCA機制、激勵機制、費率浮動機制三個方面構建了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運行機制,并從風險管理、制度基礎、保險培訓等方面建立了管理模式運行的支撐保障。其中,運用PDCA管理模式構建起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自檢與持續改進的機制,形成一個有機的閉環管理,從而保障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的長效發展。綜上所述,所構建的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
2.責任分配
在中國中鐵兩級集中管理體系下,即“中國中鐵本部——二級企業”,并在中國中鐵財務管理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相關的保險工作。中國中鐵本部的主要負責制定系統內統一的保險制度、投保的范圍、投保方式、保險公司準入管理、索賠管理,以及對各二級企業保險工作的指導、監督與考評。二級企業主要負責本單位系統內日常保險集中管理工作,以及與保險經紀公司對接辦理投保、理賠、數據共享等。
3.投保模式
為進一步提升中國中鐵保險采購的優勢,獲取有競爭力的承保價格,提高承保公司的保險服務質量,中國中鐵采取兩步走保險集中投保模式,即在條件成熟的二級企業層面實現相關險種業務的集中投保;相關險種業務基本上實現在二級企業層面集中投保后,再在中國中鐵本部層面實現集中投保。同時,中國中鐵積累投保業務的賠付數據,以便今后優化集中投保模式,例如,將低賠付資產與高賠付資產捆綁投保。
4.索賠管理
中國中鐵根據索賠實施分級管理,根據估損金額不小于100萬元,由出險單位負責、二級單位配合的方式進行賠案協調處理;估損金額大于等于100萬元,由二級企業本部負責索賠資料審核,賠案綜合協調,出險單位日常協調、跟蹤賠案處理。每個季度由二級企業向保險經紀人提供出險統計情況,以便保險經紀人掌握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協助二級企業推進賠案的處理進度,保障二級法人單位的保險消費權益。
5.保費管理
為了加強二級企業的預算管理力度,實現全面預算管理,根據中國中鐵投保險種的范圍、本年度項目類型與新簽合同額、下年度預計新簽合同額、歷史投保經驗費率等相關信息,制定下年度保險的保費預算,由二級企業本部負責保費預算的制定、調整、使用。依托二級企業財務共享中心或在財務公司開設的賬戶,在二級企業層面實現“保費集中管理、代收代付”的模式,提升企業全面預算管理與保險資金的風險管控及調撥使用效率。需要調整預算按照二級企業預算制度辦理。
6.考核管理
為提高保險效率效果,鼓勵二級企業建立相應的保險激勵約束機制,根據保險集中率、索賠案件結案率、日常保險工作完成情況等對各有關保險管理人員及協助人員進行獎懲。在中國中鐵本部、二級企業本部建立兩級考核管理,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財務管理先進單位”“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先進單位”“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優秀個人”的評比中。對不履行職責導致保險管理混亂或出現沒有及時理賠的重大案件,進行通報批評;對性質嚴重的進行經濟或行政處罰,對涉及違法犯罪的將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二)運行機制
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運行機制主要有PDCA機制、激勵機制和費率浮動機制構成,共同保障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閉環、持續的運行,其中,PDCA機制使中國中鐵系統內部保險管理建立起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并能持續改進、操作規范、風險可控的管理體系,激勵機制是通過適當激勵手段促使全員做到出險后自發、自覺地進行報案來保障企業利益,費率浮動機制是為了實現費率水平能正確反映企業實際風險水平,保障保險安排的良性循環。
1.PDCA機制
保險管理主要與人和制度管理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通過實施PDCA的“計劃—執行—檢查—改進”四個管理步驟,在中國中鐵系統內部的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實現閉環管理,使中國中鐵系統內部保險管理建立起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并能持續改進的管理體系,使企業找到對保險管理進行規范化控制的方法和完整系統的運行機制。
2.激勵機制
保險事故發生后,索賠不僅需要管理層和財務、工程、生產、安全等部門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崗位職工的努力。建立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激勵機制,就是要通過適當激勵手段,提升全員保險意識,提升保險集中率與理賠案例結案率。針對企業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可采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方式。例如,二級企業采取“榮譽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方式,對保險管理工作先進的單位及個人進行集中獎勵,頒發相關的證書,并給予適度獎金。
3.費率浮動機制
目前,無論是從建筑施工行業來看,還是中鐵工程項目建設來看,橋隧比高的工程項目整體賠付率較高,尤其是建意險賠付率在保險行業內一直處于高位,而工程項目保險費率多因投保單位的強勢地位使其呈穩定或下降趨勢。這種費率持續下降與賠付率持續上升的趨勢,從短期來看,會降低企業的保費支出,但是從長遠來看,保險公司缺乏承保熱情,即便承保,保險服務質量將會大打折扣,并且一旦出現出險,保險賠付也難以正常履行,不利于企業穩健發展。因此,應建立與保險賠付率掛鉤的費率浮動機制,根據企業風險因素的變化而及時調整費率,避免新費率與實際風險水平相背離,既有利于提升保險公司保險服務質量,又有利于促進企業主動加強防災減損,降低標的風險。
(三)支撐保障
支持保障是由制度基礎保障、風險管理保障和保險培訓保障等構成。其中,制度基礎保障是為了明晰保險管理內部的分工協作、權責分配關系,使得保險管理操作流程規范、順暢;風險管理保障重在提高企業的風險預防、風險轉移意識;保險培訓保障是為了提升保險管理參與的各方風險管理與保險技能。
1.制度基礎保障
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能夠有效運行,離不開制度基礎保障。依據現有的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要求、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各項保險管理規章制度及保障實施的監督制度,細化完善相關的保險管理操作流程,形成管理文件。
2.風險管理保障
針對投保項目的風險特點,為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的保險方案設計,即根據施工企業的個性化風險轉移需求,針對性地設計保險方案,將該保的風險妥善轉移。在保險期內,實施風險防范與管控,通過借助外部專家或技術人員的專業經驗,查找施工、設備和操作隱患,將事故誘因扼殺在萌芽狀態,降低企業風險損失。完善承保、賠付數據積累,通過挖掘數據價值,完善中國中鐵現有風險/安全管理體系,也為中國中鐵風險管理決策提供數據與技術支持。
3.保險培訓保障
企業的保險管理工作涉及到財務管理部、工程建設部、生產技術部、安全生產部等相關部門,需要通力合作,維護企業的保險消費權益,因此,參加保險培訓的人員應該是多元化,不能僅僅局限于財務人員,也應讓參與保險的相關部門人員均能參加。保險培訓內容可涉及保險管理、承保流程、索賠流程、風險分析、賠案分析、防災防損等方面,針對各部門人員在保險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保險培訓內容也應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而各有側重。例如,對于保險管理人員,培訓側重保險基礎知識、承保流程、索賠流程、賠案分析等相關內容;對于工程建設人員,培訓側重工程風險管理、防災防損等相關內容;對于安全生產人員,培訓側重企業風險管理、防災防損等相關內容。
四、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實踐效果
中國中鐵依托設立的中鐵匯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作為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平臺,按照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推進保險業務集中管理,在兩年多時間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例如:在投保采購方面,發揮保險采購規模優勢,降低保費整體支出,截至2017年底累計為中國中鐵1 600余個項目提供了保險經紀服務,節省保費支出約2.22億元。在協助索賠方面,清理中國中鐵歷史遺留賠案4 000余筆,協助重點疑難賠案150余起,索賠總金額超過1.87億元。在風險管理方面,為投保企業提供“量身裁衣”式保險方案設計,以及風險管理文化宣傳、風險評估、風險警示等服務,也通過整合保險市場資源,采集海外項目面臨的風險信息,助力企業做好海外投資決策。在保險培訓方面,采取集中培訓、進駐項目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了保險、防災防損、創新型保險業務等培訓服務,累計提供培訓數量上百次,參培人數超過1 500人。
五、結語
從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構建及實踐來看,將保險納入中國中鐵風險管理體系范疇中,取得的管理成效顯著,幫助企業專業化解風險,為企業創造價值,助力中國中鐵實現做強、做優、做大企業的戰略目標。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型企業集團風險管理意識加強,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通過保險手段預防風險、應對風險、控制風險損失、轉嫁風險,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中鐵委托保險經紀人構建中國中鐵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既有助于中國中鐵保險業務管理的內涵化、精細化、集約化,又豐富了保險經紀人的服務內涵,對大型企業集團優化或構建保險業務集中管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林偉.我國保險市場轉型與創新研究——基于專業自保公司的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9):77-81.
[2] 蘇慶社,王穩.保險經紀公司價值的理論分析[J].保險研究,2013(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