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芬

【摘 要】 針對IFRS 9框架下票據貼現資產要求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現實問題,對商業銀行票據貼現業務采用“SHIBOR曲線平移法”估值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該方法是通過在SHIBOR利率曲線上增加“隱含利差”實現SHIBOR曲線的平移,進而構建出票據利率曲線,并根據折現方法和隱含利差計算方法的不同,將“SHIBOR曲線平移法”進一步細化為四種具體估值模型,然后將四種具體估值模型運用于某商業銀行票據貼現數據,最后通過對估值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給出具體實施建議。
【關鍵詞】 IFRS 9; 票據貼現; 公允價值; SHIBOR曲線平移法
【中圖分類號】 F2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6-0109-04
一、IFRS 9對票據貼現業務會計計量的影響
(一)票據貼現的定義
票據貼現,是指持票人將未到期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向銀行提請變現,銀行收進未到期的票據,按票面金額扣除貼現日以后的利息后付現給原持票人,待票據到期時再向出票人收款的一種融資行為。在銀行業務中,票據貼現業務是傳統盈利點,并且由于其交易靈活,經常被商業銀行作為調節流動性、資產負債結構、信貸規模的重要手段。
持票人擁有到期收取票據款項的權利,滿足金融資產定義中“從其他方收取現金或其他金融資產的合同權利”條款,因此票據貼現是一種典型的金融資產,歸屬于金融工具范疇。
(二)IFRS 9框架下票據貼現業務的會計計量要求
2014年7月24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簡稱IFRS 9),替換《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簡稱IAS 39),并要求從2018年1月1日起實施。國內在H股上市或A股和H股同時上市的商業銀行需要按要求執行。
在原IAS 39準則框架下,票據貼現資產按照攤余成本進行計量,不需要考慮其公允價值的變動。但是在IFRS 9準則框架下[1],金融資產的分類需要考慮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和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基于票據自身僅含本息的特點,票據貼現資產是可以通過第一步合同現金流量測試,因此決定票據會計分類的唯一因素是票據業務模式。
票據業務模式反映商業銀行如何管理票據投資以產生現金流量。若銀行持有的票據資產僅為到期兌付,仍可以被分類至“攤余成本計量”,與IAS 39下核算方法一致;若商業銀行票據貼現業務主要為了賺取買賣利差、調節流動性,需在市場上頻繁買賣,則票據貼現業務需要分類至“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若銀行票據業務兼具流動性管理和盈利管理雙重目的,則票據貼現業務需要分類至“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鑒于票據貼現業務經常被商業銀行作為調節流動性的工具這一現狀,因此,在IFRS 9框架下票據資產大多需要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根據準則規定,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而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由于票據資產目前沒有公開市場報價,如何對票據資產使用恰當的估值技術確認其公允價值就成為IFRS 9在商業銀行實施的難點。
目前估值技術主要包括市場法、現金流量折現法和成本法。市場法是利用相同或類似的資產、負債或資產和負債組合的價格以及其他相關市場交易信息進行估值的技術。現金流折現法是將未來金額轉換成單一現值的估值技術。成本法是反映當前要求重置相關資產服務能力所需金額(通常指現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術[2]。由于很難逐筆為不同票據在市場找到類似參考報價,或者逐筆去測算其重置成本,因此現金流量折現法就成為票據業務估值最恰當的方式。
二、票據貼現估值模型——SHIBOR曲線平移法
(一)票據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票據在其期限內僅有一筆現金流,即到期兌付的名義本金。因此其現金流量折現公式有復利折現和單利折現兩種方式。
T是估值日距票據到期日的時間長度(以年為單位);R是估值日所對應T期限的折/貼現率;C是票據的票面金額。
從上述兩個公式可以看出,折現時間T和票面金額C是明確的,折/貼現率R未知。因此模擬估值日所對應期限的折/貼現率R就成為計算票據現值的關鍵因素。
(二)SHIBOR曲線平移法
為模擬折/貼現率R,將其分解三個部分:無風險利率、信用利差、流動性利差,即折/貼現率=無風險利率+信用利差+流動性利差。
無風險利率反映貨幣的時間價值,該利率一般為國家信用主體或者信用風險極小機構之間的借貸利率。信用利差是反映具有不同信用等級的主體在融資環節中,為了補償自身違約風險需要給出資人的額外補償。流動性利差是反映某筆債項收益率中除無風險收益及信用風險補償外的超額收益,一般被視為銀行對某些特別資金安排及需求的額外補償。信用利差和流動性利差之和可以定義為“隱含利差”。
無風險利率是折/貼現率的基礎部分,每筆票據都相同,因此可以先選擇一條市場公認的無風險利率作為基礎利率,然后在基礎利率曲線上加點“隱含利差”模擬構建票據折/貼現率曲線。
目前,我國可以近似無風險利率的基礎利率有國債回購利率、再貼現利率、央票發行利率、SHIBOR等。國債回購利率由于市場分割嚴重,且期限結構集中在中長期,不能滿足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要求;再貼現利率主要承擔央行窗口指導功能,市場交易量小,與其他市場隔閡較大;央票發行利率的短期期限結構不全,發行不具有連續性,不能作為高頻變量為市場提供參考價格。鑒于以上原因,央行以培育中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指導貨幣市場產品定價為目的推出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SHIBOR是由信用等級較高的銀行組成報價團自主報出的人民幣同業拆出利率計算確定的算術平均利率。每個交易日定時發布,發布品種全面。由于SHIBOR較其他利率交易量大、交易主體多元化、與其他利率相關性好,貨幣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以SHIBOR作為基準定價[3-4]。
鑒于此,本文選擇SHIBOR利率曲線作為票據的無風險利率。通過對SHIBOR利率曲線插值得到任意期限的無風險利率曲線,再在該曲線上增加隱含利差以構建票據利率曲線,該方法即為“SHIBOR曲線平移法”(圖1)。
根據圖1可以發現,“隱含利差”是實現SHIBOR曲線平移的關鍵因素。“隱含利差”可由票據業務發行價格與市場無風險利率比對獲得,目前有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是“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即對于每一張票據,基于其交易日的交易價格反推出與SHIBOR利率的利差,然后將該利差應用于估值日估值。交易日是指該票據貼入日期。
另一種計算方法是“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隱含利差”,即可以選擇估值日(或與估值日貼近的某一交易日)貼入的數張票據為對象,選擇某一隱含利差,使得估值結果與實際成交金額差距的平方和最小,再將這一利差運用至所有票據。尋找該利差的過程可利用二分法或牛頓法。
(三)“SHIBOR曲線平移法”具體實施模型
根據折現方法和隱含利差計算方法的不同,將“SHIBOR曲線平移法”細化為四種具體估值模型: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的單利模型,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的復利模型,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隱含利差的單利模型,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隱含利差的復利模型。下面具體介紹這四種模型的運用方法。
模型1: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的單利模型。
針對每一張需要估值的票據,基于交易日票據面值C、剩余期限T、交易日的交易價格PV、交易日對應于期限T的SHIBOR利率r(可通過數據終端查詢并通過插值方法獲得),通過票據單利折現公式求得隱含利差s。
其中,T'為該票據在估值日的剩余期限,r'為估值日對應于期限T'的SHIBOR利率(通過該方法求得的隱含利差若為負,此時將隱含利差取為0)(下同)。
模型2: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的復利模型。
針對每一張需要估值的票據,基于交易日票據面值C、剩余期限T、交易日交易價格TV、交易日對應于期限T的SHIBOR利率r(可通過數據終端查詢并通過插值方法獲得),通過票據復利折現公式求得隱含利差s:
三、“SHIBOR曲線平移法”的運用及建議
(一)票據貼現業務樣本及估值結果
本文選取某城市商業銀行票據貼現業務作為估值樣本:票據筆數11 594筆,票面總金額155.10億元,票據攤余成本152.10億元,估值日為2017年12月31日。
將該樣本分別運用于上述四種模型,其估值結果如下:模型1:估值結果151.94億元,浮虧0.16億元,浮虧率0.10%;模型2:估值結果151.97億元,浮虧0.13億元,浮虧率0.09%;模型3:估值結果151.45億元,浮虧0.65億元,浮虧率0.43%;模型4:估值結果151.47億元,浮虧0.63億元,浮虧率0.41%。數據詳見表1。
(二)估值結果分析及模型比較
這四種方法基本原理相同,因此估值結果并不迥異,均為浮虧。樣本浮虧主要原因是樣本估值期間SHIBOR曲線持續攀升,造成票據資產折/貼現率增加,進而導致票據公允價值下降,特別是在2017年11月15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間,受年末資金面緊張影響,SHIBOR上升幅度較大,導致估值負面影響更大(圖2)。
1.單利折現與復利折現的比較
通過對四個具體模型估值數據的比較,可以發現:模型1和模型2估值數據接近,模型3和模型4估值數據接近。可見單利或者復利折現方法對票據公允價值影響較小。
單利折現,優點是與票據貼現業務發生時計算貼入價格的邏輯一致,便于業務人員理解。缺點是與傳統意義上的現金流折現公式不同。
復利折現,優點是折現動作由折現因子的計算體現,較為明顯。缺點是計算利差和折現因子的過程較單利略復雜。
這兩種折現方法都便于理解,并且由于票據業務期限較短,單利或者復利折現方法對票據公允價值的影響較小,但是隱含利差的兩種計算方法區別很明顯。
2.隱含利差計算方法的比較
通過對四個具體模型估值數據的比較,可以發現:模型3和模型4測算出的浮虧程度明顯大于模型1和模型2測算結果,主要原因是估值日貼入的樣本票據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出的隱含利差大于大部分票據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測算出的隱含利差(圖3)。
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隱含利差,優點是使用估值日當天貼入的票據業務數據作為計算隱含利差的依據,可以較好地反映估值日當天票據市場的情況。缺點是每筆票據估值時使用相同的隱含利差值,無法很好地反映每筆票據業務個性特點,估值結果受估值當日貼入票據貼入價格影響較大。
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優點是每筆票據業務使用不同的貼(折)現利差,更好地體現每筆票據業務的差異性。缺點是每筆票據利差從貼入日到估值日保持不變,無法準確反映估值日當天市場利率對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補償程度。這導致票據公允價值的漲跌僅受代表無風險利率的SHIBOR影響。
(三)“SHIBOR曲線平移法”具體估值模型運用建議
結合上述對“SHIBOR曲線平移法”不同模型的比較分析,對商業銀行如何選擇“SHIBOR曲線平移法”具體模型給出以下建議:
1.對于單日票據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估值日當日發生的票據業務數量占比較大的商業銀行,“基于殘差平方和最小求隱含利差”的方法能更好反映估值日當天市場上票據利率對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補償程度。建議此類商業銀行結合自身對單利折現或復利折現的偏好,選擇模型3或模型4。
2.對于票據業務量中等偏小規模,票據交易量不固定,票據期限、貼現率、貼入日期、票面金額分布較為離散的商業銀行,若選擇以估值當日票據的隱含利差代替所有票據利差,則代表性不強,容易引起偏差,而“基于交易日交易價格求隱含利差”的方法更好地體現每筆票據業務的差異性。建議此類商業銀行結合自身對單利折現或復利折現的偏好,選擇模型1或模型2。
四、結論
本文提出運用“SHIBOR曲線平移法”對票據貼現業務進行估值,并用數據論證了其實用性。
1.該模型基于現金流量折現方法,模型原理易于理解。
2.票據利率曲線是以SHIBOR曲線為基礎構建,SHIBOR曲線方便獲取,品種全面、與其他利率相關性好。
3.“隱含利差”的不同測算方法可以供不同票據交易特點的商業銀行選擇。
4.該模型可以在Excel上運用,成本很低,避免了在IFRS 9實施初期,商業銀行立即建設估值系統的難題,有助于實現IAS 39向IFRS 9的平穩過渡。
基于以上優點,該模型能有效解決票據貼現業務估值困境。
【參考文獻】
[1]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A].2014.
[2]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A].2014.
[3] 王利杰.SHIBOR成為我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劉琛.培育SHIBOR作為基準利率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