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 周思維 陳艷
【摘 要】 文章通過調研教育部直屬76所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開通、發文頻率、功能建設、內容建設、推廣等情況,發現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存在推廣力度不足、功能建設不完善、內容建設不完備、后期維護不足等問題,原因在于財務部門未充分認識到平臺的重要性,建設流于形式化;開通平臺前期規劃不清晰,建設期過長;財務部門后期維護力度不夠,建設后勁不足,提出高校財務部門應從充分認識微信公眾平臺重要性、加強前期規劃和后期維護力度三大方面改進。文章創新之處在于首次對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等情況做了統計研究,系統呈現了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現狀。
【關鍵詞】 高校財務; 財務服務; 微信公眾平臺; 信息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 F2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6-0113-05
一、引言
基于微信巨大的用戶群、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低廉的維護成本、內容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1],高校財務部門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以此加強與師生的溝通,減少高校財務部門與師生的信息不對稱,提升財務服務滿意度。
搜索相關文獻發現,已有不少學者對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和模塊設計方面。吳勝等[2]基于用戶需求分析認為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應分為通知、答疑、培訓、接口、后續教育、推廣模塊,并將財務服務資源化、知識化,促進財務服務的利用率和財務資源的增值。潘峰[3]提出了高校在線財務服務微信平臺主要應實現信息查詢、業務辦理、服務幫助三大功能,在滿足師生用賬需求的同時提高財務管理部門的辦事效率;何莉[4]通過問卷、訪談的方式調查認為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模塊可以分為對公信息通知、答疑、遠程協助、小課堂、政策教育、基礎工作系統等模塊,并通過流程重組,降低服務項目數量,以此減少財務服務工作量。從目前針對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本身的研究及成果可知,學者對于其微信公眾平臺的模塊設計和功能用途等方面已基本達成共識,且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已有高校財務部門在不斷改善其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然而目前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整體建設現狀如何尚未有相關研究成果。
本文采用統計研究方法,分析教育部直屬76所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各方面建設現狀,找到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建議意見,為高校財務部門更好地建設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借鑒。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文通過高校網站和手機微信客戶端查找教育部直屬76所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對其以下情況進行了調研和統計,統計時間截至2017年6月30日,見表1。
(一)開通基本情況
從開通數量看,76所高校中僅32所開通了微信公眾平臺,占44.44%,不足一半。從開通時間看,四川大學財務處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兩年后于2014年3月第一個開通,且78.13%的高校在2016年才注冊公眾號,可見,高校財務部門整體上對信息技術響應遲緩。從開通形式看,微信公眾平臺可分為三種形式: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訂閱號一般可以1天內群發1條消息給特定的群體,適合用于宣傳推廣和傳播資訊,服務號1個月內僅能夠群發4條消息,且出現在用戶聊天欄,不易被用戶遺漏,適用于功能服務。而企業號則是用于機構或商家自身,便于進行內部管理與交流。32所高校中僅有四川大學、湖南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北京)4所高校選擇訂閱號形式,其他28所高校都選擇了服務號形式。服務號功能服務的特點,有利于提醒、鼓勵師生主動查看信息,更適用于高校財務部門,故大部分高校選擇了服務號形式。
(二) 發文頻率及內容
從月均發文數量看,微信公眾平臺發文頻率較低,見表2,月均發文率在0—1條的高校占比37.5%,其中河海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自注冊以來,從未發過帖;月均發文數量在4條以下的有26所高校,占81.25%;月均發文量最高的西南大學為6.05條。有些服務號日均發文量超過4條的是因為其中途變更過形式,從訂閱號變更為了服務號。從發文內容看,微信公眾平臺發文內容主要分“通知”“政策法規”“報銷指南”三類,“通知”信息較多,占57.32%,“政策法規”和“報銷指南”比例較小,分別占8.75%、33.83%。這類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微信服務號一個月內僅能發4條信息,大部分學校會用于群發重要通知,已提醒師生注意,而將報銷指南、政策法規等業務內容放置于自定義菜單目錄下,待有相關信息需要的師生自主查詢。
(三) 平臺功能的實現
微信公眾平臺功能的實現直接關系師生的使用體驗,完善的功能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主要考察了查詢、繳費和關鍵詞自動回復三大功能。
查詢功能是指師生在微信上通過輸入工學號可查詢工資、項目明細、收入、報銷單據物流、學費欠費等。表1顯示有19所高校實現該功能,1所高校無法確定,12所高校未實現該功能。繳費功能是指師生在微信上通過輸入工號、學號可繳納個稅、房租、學費等。表1顯示有16所高校實現了繳費功能,4所無法確定,12所未實現繳費功能。可見,雖然查詢技術和在線支付技術在操作可行性方面已經成熟,但部分高校在微信公眾平臺開通較長時間后仍未開通此功能。
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是指針對用戶的具體行為,設定特定的內容規則及其名稱,當微信用戶符合所制定的規則時,就會收到自動回復信息[5]。微信互動咨詢功能至關重要,其可以幫助師生快速搜索或者定位所需內容,提高搜索效率。表1顯示,僅4所高校實現了輸入關鍵詞自動回復的功能,并且系統能夠識別的詞匯有限。如浙江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對話框是輸入“差旅”“會議”等,會有相應的回復,若輸入“外撥”“培訓”等字樣,則無反應。可見,高校在技術準備和相關人才儲備方面的缺乏,使得其無法實現該功能。
(四)平臺內容分析
平臺內容建設是微信公眾平臺建設的主體部分,是衡量微信公眾平臺完善程度的主要指標。微信公眾平臺的主要內容放置在自定義菜單下,通過查看自定義菜單下各類子菜單所包含的政策規定、辦事指南等是否充實、內容表現形式是否豐富多樣來衡量內容完善程度。
通過查看,可將完善程度分為以下8個等級,見表3,等級越高內容完善程度越低。僅有處于第一、第二等級的4所高校,做到內容充實且圖文并茂;第三等級的3所高校雖然內容充實,但在內容表現形式方面以文字為主,使得專業性較強的財務知識更加難以被師生有效解讀;第四、五等級的7所高校雖然自定義內容較少或者沒有,但是能夠直接鏈接到官網,師生也能通過此鏈接查詢相關信息,但此途徑效率較低;第六等級的5所高校僅能在少部分信息需求方面滿足師生;第七等級8所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無政策規定,第八等級的5所高校在查看其內容時無法打開鏈接。
從整體來看,處于第四到第八等級的25所高校在內容建設方面完善程度較低,自定義內容僅有少量或者沒有,師生無法通過公眾平臺直接查詢到所需信息,鏈接官網的形式效率較低;從建設時間來看,開通時間排名前十位的大學,如四川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等,其內容建設時間已達1年半以上,但仍然處于第六到第八等級的低完善程度區域,可見高校財務部門對微信公眾平臺后期內容的維護和完善投入力度不足,大部分微信公眾號處于“休眠”狀態,不能為師生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服務。
(五)宣傳推廣情況
針對微信公眾平臺推廣的調查,統計了32所高校財務部門是否在其財務官網主頁設置微信二維碼,以便縮短師生搜索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路徑,擴大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數量。表1顯示,32所高校里,其中7所高校設置了訪問權限,外網無法訪問不能確定外,其余25所高校,僅有6所高校財務部門官網設置了微信二維碼,19所沒有設置。可見高校財務部門對其自身微信公眾平臺的宣傳推廣并不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師生對其的關注量。
三、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基于上述現狀分析,可知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存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力度不足、功能建設不完善、內容建設不完備、后期維護松懈等問題。分析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財務部門未充分認識到平臺的重要性,建設流于形式化
高校財務部門并未充分認識到微信公眾平臺的重要性,將其當作緊跟時代潮流、進行信息化改造的一種手段和表現,建設流于形式化。大部分高校沒有開通,或者開通了但在推廣、發文、功能完善和內容建設方面未投入太多人力和物力,導致其平臺開發力度不夠,后期維護力度不足,無法滿足師生的信息需求,進而導致其用戶粘度不高,平臺使用率低。
(二)財務部門對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前期規劃不明,準備不充分,建設期過長
高校財務部門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和用途的規劃不清晰,對于平臺能夠實現和想要達到的功能、效果沒有一個完整的預期和計劃,在專業技術方面沒有做詳盡的市場調研,在專業人才方面沒有做充分的儲備,建設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推出較長時間后在微信支付、查詢等基本功能建設方面仍然不完善,在專業技術人才方面儲備不足,使得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期長,師生體驗度差,不能切實、高效、有效地服務師生。
(三)財務部門在平臺后期維護力度不夠,建設后勁不足
財務部門在平臺后期維護力度不夠,大部分微信公眾平臺發文頻率低、自定義菜單內容建設在開通一兩年后仍處于低完善程度,原因除財務部門未認識到重要性外,還可能在于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在短期內未見成效,或者師生反饋有限,高校財務部門動力不足,喪失信心,故而半途而廢。
四、對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分析以及結論,針對教育部直屬76所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現狀,就如何改進高校財務部門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以提升財務服務給出以下建議:
(一)高校財務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平臺的重要性,提升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率
高校財務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微信平臺較之于傳統的網站是一種特有的、高效的、便捷的宣傳溝通渠道,只有不斷優化平臺建設,才能真正發揮微信移動化服務、精準化傳播、近距離互動的優勢。
1.提升微信公眾平臺開通率,提高文章推送量
尚未開通其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財務部門應充分認識到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積極開通微信公眾平臺,擴展財務服務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財務資源共享,提高財務部門工作效率。而已經開通和打算開通其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應做好微信公眾平臺的長期規劃和后期維護,加大文章推送量和推送頻率,增強師生粘性。
2.加大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力度
高校財務部門應采取各種推廣方式加大微信公眾平臺推廣,比如采用有獎、點贊活動激勵用戶主動在朋友圈傳播官方微信;在財務部門官網和微博等媒介首頁明顯位置放置二維碼,以便師生掃描關注微信公眾平臺;財務部門現場每個服務窗口、走道等顯眼位置粘貼二維碼圖片并長期放置,通過以上方式,提高微信公眾關注度,擴大其影響力。
(二)高校財務部門應做好微信平臺建設前期規劃和準備工作
高校財務部門在微信平臺建設前期應對其平臺有一個全面的調研和清晰明確的規劃,并配備好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人力方面主要是指信息科技人員和編輯寫作人員,前者主要負責解決各種信息技術、系統操作等問題,完善功能建設,后者主要負責發送的文字內容的編輯,確保內容可讀性強。高校應不斷加強該類人才的培養,并可設置專門的微信運營崗位,專人專責;同時在財力和物力方面做好后勤保障。
(三) 高校財務部門加大后期維護力度
1.完善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建設
高校財務部門應在強大的運營團隊的支持下不斷完善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建設。尚未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和已經開通但僅有信息推送功能的高校,應不斷加強對微信功能開發的重視。對于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查詢和繳費功能,各高校應盡快組織技術隊伍加快功能實現進程。而對于尚在開發實踐中的關鍵詞自動回復和互動咨詢功能,各高校可相互溝通探討,聯合開發完善上述功能,更好地服務師生。
2.優化微信公眾平臺內容建設
內容是一個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微信公眾平臺的核心部分。只有在了解受眾需求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師生的實際需要[6]。高校財務部門應持續不斷進行內容建設,充實微信公眾平臺內容,確保“查則必有,有則可讀”,對于常見問題可綜合成“百問百答”的形式提供給師生,成為可循環使用的財務資源;在內容形式方面,做到內容圖文結合、生動有趣、形式多樣、條理清楚,并結合視頻、動畫、問答等模式,增加內容的可讀性和有趣性。
3.建立微信平臺師生滿意度反饋制度
高校財務部門在微信公眾平臺可設立微信用戶反饋欄,進行師生滿意度測試,收集師生信息需求,設身處地地思考師生希望了解什么,或者自主地收集師生的信息需求,“有的放矢”,以解決師生實際需求為動力,不斷完善微信公眾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 鄭小榮,王金鑫.中國基層政府審計微信傳播及其影響力研究——基于江蘇縣級審計機關的調查數據[J].會計之友,2017(24):120-126.
[2] 吳勝,劉禮明,蘇琴.基于微信的高校財務服務系統探微[J].財會月刊,2015(10):19-21.
[3] 潘峰.基于微信的高校在線財務服務平臺研究[J].會計師,2016(5):50-60.
[4] 何莉.互聯網思維模式下的高校財務資源管理的優化——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思考[J].教育財會研究,2016(4):99-102.
[5] 張駿毅,楊九龍,鄧媛.“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微信平臺應用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6):29-34.
[6] 張秋,楊玲,王曼.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圖書館建設,2014(2):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