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超瓊 吳婷婷
【摘 要】導尿是臨床常見的基本診療操作技術之一,但也是引起醫源性尿路感染的常見原因,特別是留置導尿更增加了患者的尿路感染機會。國內容桂榮等報道,在有導尿管或尿路機械操作的患者中約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醫院獲得性感染的40%[1]。俞學紅等認為尿管留置3天發生尿路感染的幾率為31%,5天以上感染的幾率為74%,長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幾率幾乎為100%[2]。因此,如何預防醫院內泌尿系感染引起了眾多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關注,近年來,臨床對預防留置導尿感染采取了很多措施。
【關鍵詞】留置尿管 尿路感染 影響因素 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2
1 尿路感染的相關因素
1.1 生理心理解剖因素 由于生理解剖結構的不同,女性尿道短而直,4~5cm,尿道括約肌薄弱,細菌很容易從尿道侵入膀胱,其次女性的尿道口與陰道、肛門較近,易受腸道正常寄生的大腸桿菌污染,所以尿路感染女性高于男性[3]。隨著年齡的增長,泌尿系統的解剖屏障和生理功能隨之下降,女性常因骨盆底肌肉松弛而出現膀胱膨出,尿失禁、尿潴留;男性尿道全長18~20cm,有3個狹窄,2個彎曲,且副交感和交感神經分布于整個尿道,插入尿管時尿管刺激尿道括約肌,引起其強烈收縮,尿管插入困難。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尿道畸形致使尿道狹窄、炎癥等,增加了插管的難度及尿道機械損傷,增加了感染的機會。所以,年齡越大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越高[4]。在進行導尿插管時患者高度緊張、焦慮,或恐懼,可引起尿道括約肌強烈收縮,使尿道阻力增大,造成插管困難,甚至引起尿道粘膜損傷或出血,增加了尿路感染機會。
1.2 導尿及留置尿管過程中細菌逆行侵入尿道和膀胱 導尿對于患者來說是一個機械性刺激,導致尿道分泌物增多,給細菌繁殖提供了機會。插入尿管后,減少了尿液對尿道進行的正常沖洗,尿道口附近的細菌容易逆行侵入尿道;導尿過程中無菌操作不規范,消毒不嚴,尿袋內尿液位置過高導致尿液反流,都是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尿管留置過程中,雖然常規行0.5%碘伏會陰及尿道口消毒,但只能短時間保持相對無菌,細菌還是可以通過尿道口或導管入侵,粘附于尿道上皮及導管表面或導管腔,上行引起膀胱內感染。如果尿道引流系統不暢,連接不良,閉合系統不嚴,更為細菌沿尿道逆行到膀胱提供了途徑,膀胱沖洗,更換尿袋等操作也易導致逆行感染,給細菌入侵打開方便之門。尿管留置時間越長,細菌逆行感染的機會越大,尿路感染發生率越高。
1.3 留置時間長 留置導尿管的時間長短是發生CAUTI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國內研究發現,留置尿管≤7d的感染率為5.26%,8~14d的感染率為26.92%,≥15d的感染率在51%以上。而長期留置導尿管(大于28d),感染風險高達100%。
1.4 導尿管種類 小于7d的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中,使用銀合金和抗菌性導尿管者菌尿發生率較普通導尿管顯著下降。
1.5 集尿裝置 國外一直以來應用的都是密閉式集尿裝置,其優點就是一體式的裝置能夠有效避免更換集尿袋時人為因素引起的感染,形成一個無菌的內環境。而國內普遍應用的則是分體式的集尿袋。
1.6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抗生素濫用也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陳文良等27例預防性使用廣譜抗生素超過14天,真菌性泌尿系感染率為53.57%。而且各種細菌對各類抗生素敏感率僅為40%[5]。病原菌以真菌為主(40.66%),其次是革蘭陰性菌(31.87%)和革蘭陽性菌(27.46%),病原菌以真菌為主不能排除與使用抗生素有關。說明廣譜抗生素的長期應用雖然能有效地預防尿路感染,但可引起二重感染,延長病人住院時間,增加治療費用,有利也有弊。
2 預防措施
2.1 掌握尿道解剖生理,嚴格無菌操作 掌握尿道解剖生理,插管過程中注意與病人溝通,取得病人配合。加強無菌觀念,嚴格無菌操作。采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會陰,因碘伏是一種中效消毒劑,消毒效果可靠,尤其適用于粘膜消毒。置入尿管立即接好尿袋密閉式引流,避免尿袋位置過高,尿液反流入膀胱。
2.2 應用質量管理模式進行有效干預 可應用持續質量改進(CQI)的質量管理理論,對尿管使用的質量現狀進行原因分析、制定預期目標、采取相應質量改進方案。或采用 PDCA循環管理,干預護理的每個流程,如尿道口、導尿管與集尿袋接口、集尿袋放尿口的日常護理(尿道口的日常護理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清潔,對大便失禁患者先清潔后用0.1%碘伏消毒,保持尿液引流系統的通暢和完整,不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更換集尿袋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并用0.1%碘伏消毒尿管與集尿袋接口上下125px范圍,集尿袋放尿口打開時必須消毒)。
2.3 嚴格把控導尿管置入 最有效的防止感染的手段就是避免留置導尿管,除非有留置的指征。
2.4 認真選擇導尿管及連接、更換集尿袋 盡量避免用橡膠尿管,橡膠導尿管對粘膜的刺激較大,乳膠尿管易造成尿糞石、磷酸鈣沉積而致引流不暢,使殘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每次更換集尿袋時應消毒接頭處,更換前洗手[6]。對需要長期留置導管患者應定時夾管、開放,訓練膀胱的功能。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之前應先做尿培養、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疾病的性質、嚴重程度、藥物的種類、作用范圍、毒性來選擇抗生素。在密閉式引流的基礎上,全身應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沖洗可延緩和降低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發生率。
3 結論
導尿是引起醫院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與尿管的材質,尿管留置時間,密閉引流系統,膀胱沖洗,抗生素的使用,尿道口的護理,保證足夠尿量等因素有關。預防尿路感染最主要是嚴格掌握導尿指征,盡量不插尿管。必須插尿管時,嚴格遵守無菌導尿術操作規程,規范操作,嚴格消毒,重視留置尿管操作中常見的護理問題,采取正確的防護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留置導尿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進行尿管護理,盡量縮短留置導尿時間;其次開展循證護理按人群的特點“因人施護”,最終通過實踐探索出符合中國護理特點的指南才能使留置導尿致尿路感染率降低,醫院感染率降低。
參考文獻
容桂榮,張萍萍,郭蕓,等.單向沖洗式氣囊導尿管的臨床應用與 分析 .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765-767.
俞學紅,任旭東,杜燕.導尿與尿路感染的分析.護士進修雜志,1996,11(6):12.
何志娟. 77例住院患者尿路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7):767.
張鴻敏,王艷玲.雙腔氣囊導尿管致男性患者血尿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1,7(4):299.
陳文良.二重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藥雜志,2001(12):62.
甘永彬.留置導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廣西醫學,2001,23(5):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