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能賺錢的新職業
日本 《日經business》 2018.7
社會迅速發展,“鐵飯碗”越來越少,與此同時,讓老一輩感到“這也能當工作?而且還能賺這么多!”的新工種也越來越多。比如:幫助企業找Bug與維護網絡安全的白客;VR虛擬空間搭建師;制造人造肉的農民;無人機操控師;數據科學家,解決因互聯網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大量數據的解析問題,未來在制造業與銷售行業缺口嚴重;義肢工程師,高齡化社會需求旺盛,主要為老人量身定做義肢與輔助性機器;電子競技運動員;培養昆蟲類寵物的飼養員;虛擬Youtuber,利用軟件形成人物形象與觀眾互動;在投資市場使用“日內交易”等高頻交易方式賺取利潤的網上投資家;書法家,借助美感漢字來做文宣將大行其道;利用物聯網技術來進行農業栽培的IOT農民;人工授精醫師; DNA解析專家;醫藥學術專員;植物空間設計師;網絡偵探;眾籌顧問……

免疫系統是如何作用于大腦的
美國 《科學美國人》 2018.8
最新的研究認為,除了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和身體意識這六種感覺,還有“第七感”在幫助人們了解周圍的世界。神經學家喬納森·基普尼斯分析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系,發現大腦和免疫系統在疾病和健康中都有規律的相互作用,免疫系統可能“有資格成為一種檢測微生物的監視器官”。就像眼睛會傳遞視覺信息,耳朵會傳遞聽覺信號一樣,免疫系統會向大腦傳達健康的訊息。

生物多樣性顯危機
英國 《新科學家》 2018.7
盡管有關物種滅絕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但事實上人類對許多瀕臨滅絕的物種知之甚少。大約從公元1500年開始,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危及到了大量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繁衍,如今需要擔心的是生活在巖石、落葉、糞堆以及水坑和池塘中的小生物。劍橋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館館長表示,昆蟲的種類正在大幅度減少,且無論人類采取什么舉措,昆蟲的生物多樣性都會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