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位于亞洲西部,國土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人口600多萬,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全國一半以上地區為沙漠,是嚴重缺水的國家。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以色列的灌溉技術可以說是世界領先。以色列的電腦微灌技術給農業灌溉賦予了新概念,為世界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樹立了榜樣。該國的微灌設備由控制樞紐、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農業專家根據氣象條件、土壤含水量、農作物需水量等參數編好程序,由太陽能驅動的計算機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統密封輸水,適時適量緩慢均勻地把含有肥、藥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噴灑在莖葉上。應用該技術比大畦灌水節水90%,節能50%,平均增產30%。以色列的農業用水較前大為減少,可出更多的水用于工業和環保。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狹小。針對農業發展的窘境,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專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首先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指出可以通過3個產業的相互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改變農業發展前景。也正因為此,日本的農業以“多功能致富型”為特征,大力開發農業的生態、體驗、休閑等功能。日本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是多功能農業的先行者。該縣因地制宜,把自己一些特有的東西(可以是某種農產品,也可以是一種文化或一首歌謠 ),打造成為日本全國乃至世界名牌產品。
日本多功能農業發展的重點是設施農業、加工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多樣化農業,屬于綜合功能的創意農業,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建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鑲嵌式多功能的“綠島農業”是兩大特征。
日本的創意農業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種生產為主,為市民提供優質農產品和滿足綠化環境的需要。
通過“一村一品”模式,日本開發了各地特色農業,形成各地自己的拳頭產品,極大地提高了其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美國是當今世界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土地、草原和森林資源擁有量居世界前列,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一個農民可以耕作上萬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用衛星種地,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然后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這些,是美國農業種植的縮影。
在美國農業現代化起步過程中,機械技術占了主導地位。類似美國那樣地廣人稀、以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為起步的農業現代化模式,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
農業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操作離不開機械,打藥有無人植保機、收小麥有收割機、耕地有耕作機等,總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對于農業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也是農業發展的基礎。
法國的農業十分發達,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產量、產值均居歐洲之首。在法國,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對于農業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法國農業以環保生態為主,采取較大規模的專業化農場生產,逐步減少小型農場。
法國巴黎大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但是仍然有著非常發達的農業,這里是法國第三大玉米產區和水果、蔬菜、鮮花的主要產區。巴黎大區利用農業把高速公路、工廠等有污染的地區和居民分隔開來,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利用農業作為城市景觀,或者種植新鮮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產品,有的作為市民運動休閑的場所,還有的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游客在法國葡萄園和釀酒作坊不僅可以參觀,還可以參加農業體驗之旅,參與釀制葡萄酒全過程,親自釀酒并將酒帶走,享受不一樣樂趣。
法國人很浪漫,法國的農業正如法國人一樣,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水果、蔬菜、鮮花的種植,既可作為有實際意義的農產品,也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法國:環保生態型農業

荷蘭:精細化農業
荷蘭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位于海平面之下,人均耕地面積僅一畝多。但是“精細”改變了荷蘭農業,讓一個土地面積極小的國家,成為世界農業領先大國,花卉王國。
荷蘭采取精品化的農業產業發展戰略,在其發達的設施農業、精細農業基礎上,集約生產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并將花卉產業視為核心優勢,形成了完整的創意農業生產體系。

新加坡:高科技都市型農業
荷蘭的精細農業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育種上,荷蘭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種質資源,進行大量的雜交育種工作,從中選擇各種性狀優良的單株,對其進行少量的繁殖形成一個品系;在栽培方面,對同一品系進行編號,將其栽培于品種資源圃中,而后根據該品系的表現、市場潛力等方面進行優選,并對選出來的新品種進行命名、申請品種權保護和推廣;在種植方面,依托先進農藝技術、溫室技術和水肥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每平方米土地產值成倍增長;在流通方面,采用高效快捷的“荷蘭式拍賣”,依靠先進的物聯網技術,使完成交易的鮮花在一天以內發送完畢,運到世界各地,以滿足鮮花對時間的苛刻要求。
連沙石、水、食品都需要進口的新加坡,自力更生找到了一條通過大力發展高科技都市農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新加坡都市農業的主要特色是集約經營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其發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1986年,新加坡提出農業科技計劃(Agrotechnol-ogyProgram),成立6個農業科技園,推動高新技術農業的發展,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并開展國際農業技術咨詢服務。新加坡都市農業以“技術輸出+體驗休閑”為重點,放棄對農產品產量的追求,因地制宜,探索出差異化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
新加坡土地與水資源非常有限,所需食品的90%均需要從全世界160個國家進口,但這仍然無損新加坡農業強國的位置。新加坡在利用都市農業來保障食物供應、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城市生態、提供觀光旅游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政府在倡導環保的同時,大力發展創意農業。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和休閑農莊。
市民農園利用城市或近鄰區之農地、規劃成小塊出租給市民,承租者可在農地上種花、草、蔬菜、果樹等或經營家庭農藝。市民通過親身耕種,享受回歸自然以及田園生活的樂趣。其種植過程中,絕對禁用礦物肥料和化學保護劑。
德國的社會功能性農業的出現,確保學校和幼兒園能經常帶孩子們來到農村,成人也來參加森林旅游,在護林員的帶領下接觸森林、認識森林、了解森林。一些企業還把團隊精神培訓、創造性培訓等項目從公司封閉的會議室搬到開放的森林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慕尼黑郊區因其獨特的“騎術治療項目”及其所實施的“綠腰帶項目”系列行動方案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休養之地。
將農業與生活融為一體,讓農業生產成為人們生活的樂趣,在閑暇時遠離城市的喧囂,讓農村成為凈化心靈的場所,并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植入,農產品真正“綠”起來,這些,需要政府的扶持和農民的共同努力。
英國是世界上發展農業旅游的先驅國家。一方面,英國高度發達的城市化為農業旅游提供了龐大的目標市場。作為世界上工業化起步最早的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城市人口已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
城市人口因長久遠離自然,而產生了走進鄉村、親近自然、舒緩心理壓力、參與戶外活動的共性心理需求,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們由于對農村、農業陌生得很,更渴望體驗田園生活;另一方面,經濟快速持續增長,也催生了農業旅游。人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閑暇時間增多,私人汽車擁有量增多,消費需求層次提高等諸多因素,使得英國的農業旅游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