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財政部下發《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要求科學安排今年后幾個月特別是8月、9月發行計劃,加快發行進度。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不受季度均衡要求限制,各地至9月底累計完成新增專項債券發行比例原則上不得低于80%,剩余的發行額度應當主要放在10月份發行。
點評:數據顯示,今年8月單月發行新增專項債4280億元,截至9月中旬,9月新增專項債發行已超2000億元。根據今年國務院135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的安排,這意味著除上半年已經完成發行的3673億元外,其他接近1萬億元的專項債券基本都上將在今年10月前安排發行。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快專項債券的發行“時間表”外,《意見》還要求加快專項債券資金撥付使用,各級財政部門應當及時安排使用專項債券收入,加快專項債券資金撥付,防范資金長期滯留國庫,盡早發揮專項債券使用效益。
從實際發行節奏看,2018年以來,地方債的發行速度較往年總體偏慢。截至今年6月末,地方債共發行1.41萬億元,而2017年同期發行規模為1.86萬億元,今年上半年發行規模明顯低于去年同期。8月以來,財政部連發三份文件,從公開承銷、彈性招標和專項債發行等角度,進一步規范完善地方債融資機制。目前,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據中國債務信息網發布的消息,9月以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西、山東、內蒙古、浙江等10余省份均披露了專項債的最新發行消息。
從目前專項債的發行種類來看,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發行占比較大。專家表示,基礎設施領域是專項債資金的主要投向,專項債券中的土儲債、公路債和棚改債3個領域都是基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專項債的大部分資金實際都會進入基建合理可期,粗略估算,會有幾千億專項債資金為基建輸血,這一舉措將促進基建投資增長,穩定投資增速。

新政策
《中國證監會監管科技總體建設方案》發布
近日,證監會正式印發《中國證監會監管科技總體建設方案》,明確了監管科技1.0、2.0、3.0各類信息化建設工作需求和工作內容,標志著證監會完成了監管科技建設工作的頂層設計,并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方案》明確了五大基礎數據分析能力、七大類32個監管業務分析場景,提出了大數據分析中心建設原則、數據資源管理工作思路和監管科技運行管理“十二大機制”,將進一步推進證監會信息系統的資源與數據整合,充分發揮科技在監管工作中的作用,有效提升資本市場監管效能,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
9月5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自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金融機構向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通知要求,金融機構應持續跟蹤貸款投向,確保貸款資金真正流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的實際使用主體與申請主體一致。
稅務部門優化企業稅務注銷程序
9月18日,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辦理企業稅務注銷程序的通知》,提出下大力氣優化企業稅務注銷程序,實行清稅證明免辦服務、優化稅務注銷即辦服務、簡并辦理流程和減少報送資料,切實方便納稅人辦稅。

加強期貨經營機構客戶交易終端信息采集
9月1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期貨經營機構客戶交易終端信息采集有關事項的公告》,自公布之日起實施。該公告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明確會員對客戶的管理。二是保證會員能夠得到客戶完整準確的信息。三是明確由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負責接收客戶交易終端信息。

《中國金融新聞網》消息,9月20日晚間,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登記披露服務平臺公布了25家銀行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系統通過測評的聲明。截至目前,已有70余家銀行向協會申請測評,后續協會將按照“合格一家、披露一家”的原則,組織通過測評的商業銀行及時進行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相關信息的披露。
點評:據了解,按照《關于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測評工作的通知》的工作安排,依據《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等監管要求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實施的《互聯網金融 個體網絡借貸 資金存管業務規范》等標準,協會自2017年11月份開始組織對申請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測評工作的商業銀行實施測評。存管測評工作按照“標準統一、質量優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有序開展,目的是促進存管銀行合規開展存管業務,解決“聯合存管”“部分存管”“存而不管”等問題,實現“良幣驅逐劣幣”的目標。為確保測評達到“標準統一、質量優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要求,協會組織第三方機構采取現場與非現場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對相關商業銀行網貸存管業務流程與技術系統的合規性、完整性進行了測評。
知情人士稱,即日起,通過測評的商業銀行將在協會登記披露平臺上披露網絡借貸資金存管信息相關事項,包括銀行名稱、存管系統名稱及版本號、測評相關報告編號等。商業銀行自主決定披露的信息,并對披露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不過,上述知情人士強調,通過測評的商業銀行是指商業銀行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流程與系統建設在測評時點基本符合測評相關要求,但不構成對其開展的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持續合規性與完整性的認可。披露的信息不構成對與商業銀行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合作或“聲稱”合作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相關情況的認可,出借人、借款人等相關人員須謹慎判斷和識別風險。社會公眾若發現商業銀行披露的信息中存在任何虛假或不實內容,可通過中國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臺等合法渠道進行舉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首批通過測評的25家機構,另有20余家機構已完成第二輪測評,目前正積極進行整改中。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9月20日,已有江西銀行、建設銀行、徽商銀行、浙商銀行、江西銀行、民生銀行等至少61家銀行開展了銀行存管業務,共計有836家(含問題平臺)網貸平臺上線資金銀行存管系統。
日前,中央深改委召開的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強調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的目標。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有力推動,同時表明,區域協調發展仍是今后一段時期的改革重點。
點評: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差異很大。因此,有必要通過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填補不同地區間的發展鴻溝。我國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以說是經歷了兩個階段。1999年以來,我國先是“多點開花”,逐步形成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新格局。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三大目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建立區域發展新機制的應有之義。以上三大目標是總體要求,而立足實際,各地還有許多具體任務。比如,新時期西部大開發要提高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京津冀協同發展強調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則重在加強三地聯動,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最終,各地相應的具體任務又與三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還需多管齊下。專家表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關鍵在于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把改革重點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加快形成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享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機制,讓人民獲得更多改革紅利。

新動態
證監會擬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
證監會9月6日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為完善股份回購制度,修正案草案對《公司法》股份回購的規定作出以下修改:一是增加股份回購情形,二是完善實施股份回購的決策程序,三是建立庫存股制度。證監會將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公開征求意見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修正案草案,夯實資本市場基礎性法律制度。
上半年財政社保和就業支出16482.18億元
9月4日,財政部發布了2018年上半年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累計支出1648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上半年,全國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累計支出16482.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3%。其中,中央本級支出607.9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6%;地方支出15874.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4%。
首批“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啟動
9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福建、河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15個中西部和老少邊窮且村鎮銀行規劃尚未完全覆蓋的省份開展首批“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
央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已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金融管理局簽署了《關于使用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發行中國人民銀行票據的合作備忘錄》,以便利央行票據在香港發行,豐富香港高信用等級人民幣金融產品,完善香港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下一步雙方將繼續合作推進相關工作。
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躍入“萬億級”
新華社消息,日前2018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開幕,會上發布的《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已首次突破萬億元。2017年以來,我國物聯網市場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全年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其中物聯網云平臺成為競爭核心領域,預計2021年我國物聯網平臺支出將位居全球第一。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全球第二
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表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千家,位居世界第二。近年來,我國逐步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特發展路徑。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貴州等20省市出臺了人工智能產業政策。

據《經濟日報》報道,財政部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中旬,各地累計清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退庫項目2148個,涉及投資額2.5萬億元。與此同時,前3批PPP示范項目整改工作也在順利進行。
點評:近幾年,我國PPP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也出現了“魚目混珠”等不規范問題,累積了一些隱性風險。“2017年年底以來,財政部結合防風險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等工作,集中核查了前3批示范項目,對173個進行了分類處置,其中89個要求限期整改。”據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有77個按要求完成整改,完成率達86.5%;6個項目正在落實整改措施或優化整改方案;2個項目因程序不合規被調出示范項目名單;4個項目因不再繼續采用PPP模式實施或不符合PPP模式要求被調出示范項目名單,并清退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
專家表示,規范推進PPP項目是財政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三大攻堅戰重要決策部署的一項具體舉措。從此次前3批PPP示范項目整改情況來看,項目進一步規范透明,剎住了引發隱性債務的歪風。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強督導力度,多舉措齊下開展滾動核查和績效評估,堅持并完善“能進能出”管理機制,不斷創新PPP示范項目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立跨地域、全行業、穿透行政層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數據監管服務平臺,實現項目信息真實透明、動態監管。
除了規范PPP管理庫,財政部還清退處理了連續12個月未更新業績的PPP咨詢機構庫入庫機構,將22家機構清退出機構庫,兩年內不得重新入庫。專家表示,清理、清退是為了PPP規范發展,而不是叫停PPP。
聲 音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

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證明,越開放的領域,越有競爭力;越不開放的領域,越容易落后,越容易累積風險。擴大金融業開放將為中國金融業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中國金融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和更加健康的發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多部門同時發力,用操之過急的行政方式遏制隱性債務增長,有可能提前引爆風險炸彈。當前面臨的問題是地方政府的或有債務沒有可操作的權威定義,導致底數不清,更談不上或有債務代償概率的測算分析,無法全面準確揭示其風險。這既可能夸大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也可能縮小風險。如果各自為政來防范化解風險,有可能會引發巨大的操作性風險。對此,我們需要高度關注和予以警惕。當前比任何時候都要協同協調協作,而且需要以改革創新的思維來統籌風險防控。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

當前,新興產業呈現三大特征:一是資本密集型特征,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二是高風險高收益特征,需要金融創新予以契合;三是全球化特征,需要加強國際金融合作。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

加工貿易背后反映的是一個國家出口的加工深度和制造業基礎。要實現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盡量留住加工貿易,逐步實現加工貿易價值的提升,或許才是切實可行的選擇,不能因為要提高附加值,就放棄加工貿易,這是“倒洗澡水,也把孩子一起倒掉”。
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著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發揮好金融“穩定器”作用,優化風險管理政策,把資源配置到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支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推動社會有效投資穩定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資本市場。沒有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就很難有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很難有今天如此強大的金融體系競爭力。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

過去10 多年,我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和波動性明顯上升,我國央行應對匯率過度波動的政策工具充足,經驗豐富,能力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

互聯網企業,不要去爭當“首富”,而是要爭當“首負”,必須對用戶、對社會負責。負責任的企業首先要積極納稅和創造就業,為社會謀福利。其次,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社會責任必須融合在一起,不能一邊做著有毒的商品,再在年底捐點錢,這樣的套路不會長久。增強,而且多次經受住市場考驗。在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完全有條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市場應以平常心從積極角度看待人民幣匯率的波動。
中非發展基金董事長楊寶華: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能合作為主要抓手,推動非洲發展,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國家加速工業化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高度契合之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當前,由于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外匯市場上順周期行為和“羊群效應”明顯,非理性市場預期抬頭,有關部門采取措施調節匯率機制和市場供求關系,增加投機性交易成本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些舉措表明,當局對于外匯市場波動的容忍是有底線的,向市場明確表達了政策導向。
中國銀保監會國際部負責人范文仲:
我們未來金融機構的模式一定會變化的,總部一定會擴大,技術人員占比一定會提升,分支機構一定會減少,越來越線上虛擬化、人工智能化。小微業務一定會崛起,消費金融一定會爆發,這是未來長尾的藍海,這是可以看到的。


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
粵港澳大灣區應探索建設數字自貿區。通過電子服務平臺,將貿易便利數字化,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全流程無縫對接,數據驅動、平臺支撐、高效協同響應的經濟生態系統,有利于更好發揮大灣區不同關稅體制的集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