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樂
【摘要】基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商品市場、消費行為與互聯網體系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催生了帶有互聯網屬性的新型共享經濟模式?;诖?,本文從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變革、制度供給三個方面入手,對共享經濟的實質、表現特征和運行基礎做出了研究闡釋。
【關鍵詞】共享經濟 網絡共享平臺 資源分配方式
一、引言
所謂“共享”,即共同擁有、共同承擔。共享理念由來已久,在互聯網興起初期,網民們就會通過聊天室、論壇等線上平臺進行想法、言論上的交流共享。之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其與實體化的商業、經濟逐漸交融,使得共享理念也逐漸轉移到了商品交易、商品租賃等活動中,催生了新型的共享經濟模式。
二、“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共享經濟的實質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Rpnald·H·Coase提出:“因為交易成本太高,許多潛在的交易無法產生”。從句話的角度來看,當前盛行的共享經濟正是因“交易成本太高”這一原因而長期無法形成的新經濟模式?,F階段,受惠于智能技術、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通信成本等多種交易元素得以顯著優化,進而催生了“UBER”、“滴滴打車”、“Eatwith”等共享品牌及其產品,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1]。
由此可見,從本質上講,共享經濟的實質即在滿足人們交易需求、提供良好交易服務的前提下,達成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在傳統的經濟活動中,買賣雙方需要經歷互相尋找、商討價格、簽訂合同等多種行為,其必然會攜帶有大量的成本附加,甚至高過商品產品本身的價值。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人們可以快速方便地尋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共享服務平臺,并在平臺上進行或買或賣的交易活動。同時,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信用行為、信用記錄可以很好地體現在網絡環境當中,由此便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合同簽訂難等問題可能帶來的成本壓力。
除此之外,“交易成本最小化”這一概念還體現在共享經濟的交易模式邏輯上。首先,傳統中的經濟活動主要是“以買為主”,消費者獲得的是某一商品的擁有權,其支付的費用必然較高。而在共享經濟時代,經濟活動逐漸轉向“以租為主”,消費者獲得的大多是某一商品的短期使用前,其支付的費用便得以大幅下降,同時也有效地避免了商品在購買使用后的閑置浪費;其次,傳統模式下人們要想找到稱心如意的買家或賣家,大多需要借助中介人員或中介機構的幫助,進而產生較大的中介費用。而在互聯網時代,經濟活動逐漸轉向“去中介化”或“再中介化”,人們只需要登錄相應的共享網絡平臺,即可了解到每位商戶或用戶的產品特點、品牌口碑、成交數量等,進而做出合理、高質的交易選擇,有效降低不必要的中介費用成本。
三、“制度變革”是共享經濟的表現特征
與人類社會歷史上的其他創新相同,共享經濟的產生和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技術方面或經濟方面,而是對社會整體的運行制度、供需結構、發展方向產生作用,并促進著人們消費行為、生活理念、工作選擇等方面的快速變化,甚至還會對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等形成一定的良性影響。具體來講,共享經濟“變革化”的表現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網絡化的交易平臺。當前人們常用的共享平臺主要由軟件和硬件兩部分組成,軟件即大數據時代的信用體系,硬件即技術搭建出的網絡工具支持。在這一平臺當中,商品消費者和資源提供者都是以獨立化、個人化的身份加入的,在“準入門檻”上并沒有較苛刻的制約條件。這樣以來,在傳統經濟環境中無法實現價值發揮的剩余勞動力和生產工具將得以有效應用,在很大程度上為邊緣社會資本的運行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支付移動化、服務線上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實施交易行為,并能通過平臺或第三方的社交軟件進行實時交流,使得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地位更加主動化、透明化,有利于促進社會整體幸福感的快速提升[2]。
第二,暫時性的資源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些商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周期性、條件性特點,進而催生了商品閑置的消極情況。此時,基于“把閑置資源提供給需要的人”這一理念產生的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了閑置資源以新的利用價值。以位于美國舊金山的短租服務網絡公司“Airbnb”(愛彼迎)為例:該公司面向全球范圍提供履行房屋的在線租賃服務,長期致力于將閑置的房產資源提供給具有短期住房需要的消費者。在這一平臺當中,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預約或手機程序預定的方式,實現在線化的快捷預訂,并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到公寓、別墅、樹屋、城堡等多種類型的房物資源。顯而易見,在“短暫需求”的支持下,閑置商品資源可以得到有效的重復消費和利用。這樣以來,一方面能逐漸引導全社會實現交易方式、資源分配方式的變革,另一方面也將大大降低商品的生產量級,提高各類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降低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的過度破壞。
四、“制度供給”是共享經濟的運行基礎
眾所周知,一次成功的經濟模式轉變,與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制度供給有著必然的聯系。現階段,面對著發展潛力巨大的互聯網市場,人們只有合理利用現有的制度供給支持,才能成功登上共享經濟的“大船”。
具體來講,主要應做好共享經濟模式與社會制度之間的相互適應。共享經濟并不是簡單的“模式更替”,而是對傳統商業模式的現代化補充,所以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各類交易活動必須要符合當前社會制度的實際情況,致力于實現以實體商業模式為主的“互聯網+”環境,而不是脫離制度體系的“+互聯網”環境。例如,可將“網約車”作為獨立于傳統出租車行業的完善和補充,并保證出租車占有主流地位,而不可將網約車“改造”成出租車,或將網約車代替出租車,以免影響到正常的社會制度穩定。
五、總結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實現了社會整體的優化變革,大大提升了各類商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率。由本文分析可知,共享經濟并不是簡單的“模式更替”,而是對傳統商業的豐富和補充。在這種經濟模式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易行為越來越趨于便利、透明,很好地避免了傳統中資源日趨匱乏、交易附加成本高的負面問題。
參考文獻
[1]林卡,李驊,李勇.共享經濟、共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導向——從共享經濟案例看共享發展的關鍵[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1):107-113.
[2]馬廣奇,陳靜.基于互聯網的共享經濟:理念、實踐與出路[J].電子政務,2017(0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