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高職院校會計制度和財務制度的不斷改革,會計核算實現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核算對接。本文結合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對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范圍進行界定,對比分析傳統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方法與作業成本法的區別,提出作業成本法是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必然選擇。因此,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是可行性的,可使間接費用的分配更加合理,能夠提高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準確度和辦學效益。
【關鍵詞】高職理工類 學生培養成本 核算問題 對策
高職院校現行財務核算體系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實行“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模式和“核定收支,定額撥款,量入為出,超支不補,節余留用”的預算原則,高職院校只核算日常的經費支出而不核算學生培養成本。2013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2014年1月1日新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開始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引導,因此,研究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范圍和核算方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關于學生培養成本的研究比較早,早期多采用“教育成本(Education Cost)”這個術語。約翰·維澤(John Vaizy,1958)將教育經費等同教育成本進行研究。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e,1963)提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劃分為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和學生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科恩(Elchanan Cohn,1979)將教育成本細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萊文(Henry M. Levin,1983)認為除了公共教育成本以外,教育的實際成本還包括私人成本。
國內多數學者側重對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周期進行研究,趙聚輝,竇敏(2016)、牟江(2016)等認為應以公歷年度作為成本核算的會計年度,而邱延敏(2018)堅持應以學年制作為成本核算周期。也有學者對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方法進行探討,谷書平,谷福云(2016)運用ABC成本法構建高校全成本核算體系。丁立紅,張冬霞(2016)提出作業成本管理有助于提高應用技術型院校的成本管理能力。任偉等(2017)從專業、學院、學校三個層面探討公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也有學者對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構成進行研究,如潘念萍(2017)提出高校學生培養成本由人員經費成本、公用經費成本、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成本、資本性成本和其他成本組成。此外,部分學者對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概念進行界定,李偲萌,薛翔(2016)認為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是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所支付的各項費用總額,不應包含機會成本。
由以上梳理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較為粗略,少有文獻對特定類別學生培養成本進行深度研究;其次,學生培養成本的構成項目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是否應該將固定資產折舊、科研費用以及離退休人員費用等計入學生培養成本。因此,本文選擇以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為研究對象,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范圍進行界定,充分論證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意識不強
我國高職院校現行財務核算體系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受“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預算編制原則影響,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收支平衡和經費的支出,很少考慮支出成本的合理性和經費的使用效益;同時高職院校本身存在著內部控制不健全、機構設置不完備、資金利用率不高、日常費用開支不規范等缺陷,導致高職院校對學生培養成本控制缺乏主動性,所以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工作仍是一個薄弱環節。
(二)高職院校會計制度的制約
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是一種相對應的會計基礎,通常情況下高職院校會計制度采用收付實現制作為主要的會計核算基礎,收入要素和支出要素不用進行配比,也不存在權責發生制原則下的收入與支出的明確對應關系,這使得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出現了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問題。同時,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制度不能反映高職院校收益。因此,高職院校會計核算實現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核算對接,是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三)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范圍存在爭議
《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中指出,高等學校學生培養成本包含人員支出、公用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和固定資產折舊四部分。國內學術界對固定資產折舊和攤銷、科研經費、后勤保障支出、離退休費等是否應計入學生培養成本,存在很大的爭議。此外,向大學生提供的財政資助包括獎學金、助學金、學生食堂和住宿方面的補貼等是否應計入學生培養成本,多數學者持否定態度。
(四)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學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較為粗略,一般采用傳統的計算方法,即用學生培養成本支出總額與學生人數相比得出生均成本,或者根據此算法進行改進,按照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對成本類別加以區分,選用一定的標準對間接費用進行分配,計算得出生均成本。這兩種傳統成本法的優點是數據來源簡單,計算方便快捷,但最終結果由于成本歸集不全面、不準確,造成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不符,成本核算的可靠性較低。
三、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范圍
通常來說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是用事業性經費支出減去資本性支出,再加上本期計提折舊和攤銷來計算。其中,事業性經費支出可以具體細分為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離退休支出,如表1所示。
(一)確定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構成項目
由于不同培養層次和不同學科類別之間學生培養成本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應由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折舊和攤銷四部分構成。其中工資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資、社會保障繳費、績效工資及其他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包括辦公費、印刷費、水費、電費、培訓費、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等。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包括離休費、獎助學金、住房公積金等。此外,與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無關的支出不得計入學生培養成本,例如:學生伙食補助、購房補貼、因公出國(境)費用等。可將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分為如圖1所示的構成。
(二)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
收益性支出是指受益期不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的經常性支出,即發生該項支出是僅僅為了取得本期收益。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中收益性支出包括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資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支出,即發生該項支出不僅是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通常將收益性支出計入費用賬戶,將資本性支出計入資產賬戶。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中資本性支出包括基本建設支出和其他資本性支出。其中,其他資本性支出包括房屋建筑物購建、辦公設備購置、專用設備購置、信息網絡及軟件購置更新等。
(三)明確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的界限
直接費用是指學生培養過程中,直接用于培養學生的工資福利支出、社會保障費、商品和服務支出等,它直接計入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的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給教師和教學輔助人員的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辦公費、水費、電費等。間接費用通過分配計入學生培養成本計算對象,是指不能直接計入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費用,主要包括高職院校管理部門為管理學校而發生的工資、水費、電費、固定資產折舊等。例如:高職院校理工類畢業生論文答辯費歸屬于直接費用,可以直接計入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承擔的公共課教師課酬歸屬于間接費用,不能直接計入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
(四)正確計提折舊和攤銷
按照新《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要求,為了正確反映高職院校固定資產價值的損耗及實現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對接,高職院校固定資產應按照一定的方法,成立由國有資產管理處、財務處、審計監察處等專業人員組成的資產清查小組,由分管國有資產管理處的校領導牽頭,各職能部門人員積極配合,全面進行資產清查。應正確區分固定資產類別及折舊年限,正確計提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離退休支出中的折舊和攤銷,來降低本期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高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準確性。
四、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比較及改進對策
(一)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較
傳統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方法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估算法和實算法,估算法是根據往年學生培養成本與支出情況,以此為依據進行對比分析,估算現行需要支出的學生培養成本。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數據容易獲取,計算簡單,操作方便,缺點是估算結果與實際學生培養成本不完全吻合。實算法是按照企業成本核算的要求,把一切與學生培養成本無關的支出扣除掉,對高職院校固定資產按照不同類別分別給予折舊從而得出學生培養成本的方法,包括品種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實算法的實施與當前高職院校預算管理的會計制度不相符。另一類是會計處理法,包括會計調整法和會計核算法。會計調整法是利用高職院校現有的學生培養成本與收支情況相關的會計資料,將教育經費支出數據轉換成學生培養成本數據的方法,也是高職院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時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操作起來簡單便捷,但是核算的原始數據可能會包含不屬于學生培養成本的項目,使得統計出的學生培養成本數據不夠精準。會計核算法是按照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利用會計系統來設置和登記賬簿,記錄教育資源耗費從而得出學生培養成本的方法。這種方法計算工作量大,核算成本高,實用性不強。
(二)作業成本法是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必然選擇
1.作業成本法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又稱ABC成本法,是以“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為指導思想,運用成本動因理論,確定以作業為中心,通過作業對資源的耗用量將資源分配到作業中心,然后按照產品或服務所耗用的作業量,確定作業動因,計算動因分配率,最終將成本分攤到產品或服務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被學術界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會計創新成果之一。
作業成本法的實施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步驟:首先確定作業及作業中心;其次,歸集作業消耗的資源費用,分析資源動因;第三,確定作業動因,計算動因分配率;第四,將各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至成本對象。總體來說,核心步驟在于選擇作業和確定成本動因。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作業是成本核算的中心和基本對象,根據資源動因將資源成本歸集到作業中而計算出作業成本,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歸集到產品中,而產品或服務成本是實際耗用資源的終結。如圖2所示。
2.作業成本法相比于傳統成本法的優勢。首先,作業成本法能夠克服傳統成本法下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弊端。作業成本法與傳統成本法在直接費用的分配上計算方法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分配間接費用的方法和依據。作業成本法在間接費用的確認上,依據學生培養消耗的各種作業量和單位作業量進行成本核算,更好地解決了傳統成本法間接費用分配不準確不合理的問題,使間接費用的分配標準更為科學,為高職院校生均財政撥款和適時調整學費標準提供決策依據。
其次,作業成本法能夠提高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計算的準確性。作業成本法在計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時,能夠分析出每項費用發生的原因,即學生培養成本動因,這相較于傳統成本法來說更加科學,不僅在于能夠更加準確、合理地反映學生培養的真實成本,提供更加精確的學生培養成本信息,還可以全面進行財務精細化管理,是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最后,作業成本法能夠管控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成本動因。作業成本法中間接費用的分配依據是成本動因,通過對資源動因、作業動因等成本動因的分析,確定成本對象與作業、作業與資源間的分配比例,計算和控制每項作業的成本形成動因,從而抓住主要作業進行重點管控,這種根據成本動因進行分配的方法是對傳統成本法中分配方法單一問題的有效解決,相對傳統成本法更多地考慮到理工類不同專業學生培養成本的實際消耗資源情況,從而進一步細化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歸集和分配程序,更真實準確的反映了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實際情況。
(三)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的可行性
1.新《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執行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保障。從成本核算的角度來說,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要把握好投入與產出兩者之間的關系,盡可能的投入最少的學生培養成本,培養出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自2014年1月1日起,新頒布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新制度最大的突破和亮點是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高職院校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對收入和支出會計科目進行重新調整和細化,這些變化充分考慮了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現實需要,提高了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間接費用所占成本比重較高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前提。由于高職院校的生產過程不是流程式的縱向結構,它是一種職能式的平行結構,各個院系、專業在職能上相互聯系,因此,在高職院校采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是可行的。從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特點來看,培養學生發生的成本費用多與教學、管理和后勤等活動相關,直接費用少,間接費用所占比例較高,成本動因復雜,因此,運用作業成本法能對間接費用進行合理歸集、分攤和計算,使間接費用的分配更科學,能提供更為準確的成本信息。
3.高職院校培養對象的專業化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基礎。高職院校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所以學校在實訓方面的支出較多。不同類別學生的教學活動不同,不同類型專業的學生活動側重點不同,因此不同類別、專業學生的成本費用相差很大,例如:理工類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消耗支出要比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造價、工程測量、工業機器人等專業支出大。高職院校只有將不同類別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本分別核算,才能得出更為準確的成本核算信息,換句話說,高職院校培養對象的專業化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基礎。
4.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技術和高素質管理人才為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提供了條件。高職院校的計算機硬件基礎較好、會計電算化程度較高,對學生管理均采用信息化技術,例如:圖書借閱、教師測評、新生報到等均運用信息化系統,為作業成本法在高職院校理工類學生培養成本核算中提供技術條件。此外,高職院校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素質較高,這就客觀要求高職院校財務人員和管理人員需要掌握多方面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具備實施作業成本法的人員,為高職院校實施成本核算提供了人才條件。
參考文獻
[1]谷書平,谷福云.ABC成本法在高校全成本核算體系中的運用[J].財會通訊,2016,(26):86-87.
[2]任偉,楊莉,李雨陽.再談公立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J].財會月刊,2017,(31):56-61.
[3]潘念萍.高職院校教育成本分析與控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4):62-65.
[4]邱延敏.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淺析[J].財會學習,2018,(1):132.
[5]施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5,(11):127-128.
[6]翟志華.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實踐困境破解[J].財會月刊,2014,(3):68-70.
[7]張欽宇.試析統一成本核算制度的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5,(12):145-146.
[8]韓宇騫.高校學生培養成本核算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5,(6):42-43.
[9]鄭麗.基于作業成本法的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4):90-92.
[10]杜榮江,馬祥蘭.基于作業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74-77.
[11]丁立紅,張冬霞.基于作業成本管理視角的應用技術型院校成本控制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11):11-15.
[12]秦路,彭澤平.作業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實證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113-117.
[13]曹宏進.時間驅動作業成本法下高校學生培養成本的核算[J].財務與會計,2016,(1):55-57.
作者簡介:謝娟(1987-),女,湖南湘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