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
摘 要:黨的十九大在我們取得原有成就的基礎上,針對新的國內外形勢,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新的奮斗目標,描繪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遠景藍圖。文章深刻分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實現的基礎與挑戰,并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新目標;基礎;挑戰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實現的基礎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實現的基礎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新目標的根本保障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實現新目標的根本保障。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第一條即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可見,黨的領導在各項“堅持”中有統帥地位。中國革命的成功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新時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也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實現新目標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各項工作中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3.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是實現新目標的信心和底氣
改革開放40年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跡,這也是我們在新時代再出發實現新目標的信心和底氣。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我國經濟總量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貨物進出口和服務貿易總額均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工業農業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總計消除貧困人口7億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8802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新跨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3—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社會養老保險覆蓋9億多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
4.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是實現新目標的強勁動力
第一,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8%,已經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穩步面向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開局良好,經濟結構繼續優化、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企業效益持續改善、就業穩步擴大、居民收入跑贏GDP、新動能快速增長、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第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加,并將繼續增強。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日均新設企業由5千多戶增加到1萬6千多戶;過去五年,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目標實現的挑戰與對策
新目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新目標的實現過程充滿了挑戰。筆者理性地分析這些挑戰存在的可能性,最大的目標就是要避免這些可能性演變為現實。
1.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與應對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形成了有效激勵市場主體和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體制,使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儲蓄率相對較高的要素“紅利”和改革“紅利”可以通過國內需求和國際市場需求的持續拉動得到充分發揮,這使得“三駕馬車”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持續低迷,全球經濟增長由前10年的年均4.13%下降為2.85%,全球貿易增速由年均11%大幅下降為 0.21%。在這種背景下,加之我國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使得資源環境約束正在加強,難以支撐傳統的經濟高速發展道路。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妥善應對“中等收入陷阱”風險,不僅檢驗著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智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破解發展難題的理論指南,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同時,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實現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高質量發展。
2.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挑戰與應對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但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態并沒有根本改變。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制約新目標實現的主要問題之一。
(1)目前,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為三大不平衡,即領域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群體不平衡。
領域不平衡主要指“五位一體”布局步伐不一致,經濟領域的發展一枝獨秀,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領域的發展與經濟領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此外,具體到各個領域內部也存在很大不平衡。如在科技領域,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成就一些領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但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2018年4月中興事件的慘痛教訓就反映了中國通信產業在高端芯片技術上的整體缺失。
區域不平衡主要是指東中西不平衡、城鄉不平衡、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平衡,甚至城市內部、發達地區內部、一些農村內部也存在不平衡現象。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盡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快于城鎮居民,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依然高達2.71倍。截止2017年底,按照我國標準計算,我國農村依然有3046萬貧困人口。習總書記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就要受影響,小康社會成色就要打折扣。
群體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會群體在共享發展成果方面有差距,建立在良性橄欖型社會結構上的財富公平正義分配格局有待形成。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7,這是我國基尼系數自2015年后連續兩年持續上漲。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2015年度報告》指出“中國社會將面臨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在我們國家財富總額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社會的不平衡日益突出,這不僅是體現在收入和財富兩極化上,在教育、衛生和其他社會保障領域也能清楚地觀察到不平等”。
(2)發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尚不豐富、發展程度尚不夠高、發展態勢尚不夠穩固。一方面處于發展不平衡低端的那部分發展不充分,另一方面處于發展不平衡高端的那部分也存在發展不充分。
2016年中國游客境外旅游消費達到2610億美元,中國成為世界上境外旅游消費最多的國家。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和高質量服務的需求更加突出,但國內供給側還不能很好滿足需求結構的這一變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需求、高品質服務需求等高端需求轉向海外市場。
除此之外,這種高端部分發展不充分還表現在城市發展中高質量的醫療、教育還是稀缺資源,高等級的城市地下管網建設剛剛起步,有的城市還存在不少“城中村”。
(3)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另一方面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逐步縮小收入差距,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另外,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繼續推進充分發展。
3.改革停滯不前的挑戰與應對
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
日本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破滅后,因為沒有實質性的改革,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也因為長期缺乏改革和發展,以至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因素制約著改革和發展的進一步深化。
一切不治之癥,皆由不善祛瘀所致。要應對改革停滯不前的這一挑戰,就要求我們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那些思維定勢,全面深化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一方面要重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既得利益集團;另一方面要重新界定政府與社會的邊界,回歸人民本位,讓人民群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實現自我治理,合理定位政府職能。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偉大事業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偉大目標在接續奮斗中實現。我們必須保證把新目標實現的基礎維護好、使用好,同時有足夠的信心去應對各種新目標實現的挑戰,做好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