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慧 毛曉娟
摘 要:眾所周知,中國的古詩詞以其獨特的韻律和風格蜚聲于世界文壇,如何在這一短小精悍的文體中實現由漢語到法語的合理轉換,則成為許多法語學習者的興趣所在。基于此,文章以許淵沖的翻譯理論為基礎,對其譯作進行針對性的剖析,從而探討其理論與目前法語翻譯實踐有機結合的方法,達到優化法語翻譯思維,提升法語翻譯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許淵沖;翻譯技巧;翻譯實踐
一、許淵沖“三美”論與中國古詩風格的契合點
中國古詩題材各異,體現出不同時期、不同詩人獨特的文學素養和美學體驗,但縱觀各個時期和流派,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特征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中國的詩人擅于為詩詞營造一個雋永的意境,《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曾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詩人們精心尋找別致的意象,融情于景,構筑出令人回味無窮的絕佳意境。如元代唐溫如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亦真亦幻的奇妙意境。其次,除了做到表情達意之外,詩人們往往在音韻上千錘百煉,對平仄、韻腳、聲調的斟酌可謂是煞費苦心。最后,中國古詩以結構見長,形式上頗具美感。歌德評價格律詩的創作時“戴著鐐銬跳舞”,而對于中國詩人亦是如此。在滿足了前面兩條要求的基礎上,詩文的格律問題他們也是毫不含糊,既要形式規范美觀,又要對仗精巧工整。如唐代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中的每一個成分都做到了對應,結構嚴密卻又不失美感。正是在這重重熔爐的考驗之下,文人墨客們才鍛造出形意兼顧、有聲有色的中國古詩。
經過比較和分析不難看出,許淵沖的“三美論”充分體現了中國古詩的特點。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分而言之,意美即精練,清晰地再現原詩的含義;形美即大體整齊,盡可能符合原詩的結構,音美即合轍押韻,使得譯作如原詩般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以此原則完成的譯作通常可以準確把握原詩的特色,保留原詩的風格,使外國讀者也能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因此,許淵沖的“三美論”翻譯技巧之所以在中國譯壇得到廣泛認可,并被諸多譯者奉為圭臬,與其對中國古詩特點的充分認識是離不開的。
二、許淵沖“三美論”指導下的詩歌例析
在拜讀許淵沖的法語譯詩之后,筆者發現,許淵沖對“三美論”的踐行是靈活而有變化的。無論何時,傳達原詩的含義乃至內涵是最核心的,如果因源語和譯語之間的行文差異而無法在結構或音韻上形成對等的話,也一點會以“意美”為主,絕不“以詞害意”。這種處理方式與現代翻譯理論所強調的忠實原則不謀而合。在此試舉兩例分析: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Le ruisseau brumeux
Cailloux blanchis dans leau limpide,
Feuilles rouges sur le mont vert.
Est-ce qu'il pleut sur le sentier vide?
En émeraude segoutte lair.
(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Xu Yuanchong.)
首先,從整體結構看,許淵沖的譯詩同原五絕詩一樣,由四個句式并不復雜的短句構成,體現了古詩短小精煉的特點。其次,從音律上看,譯詩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都由八個音節組成,并且尾韻都是[id];而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含有七個音節,并以[εr]為韻腳。故而譯詩讀來朗朗上口,節奏分明。最后,在意境上,第二句紅葉(feuilles rouges)和青山(mont vert)的運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感,實現了對原詩環境的再現;末句通過有表現力的詞語例如émeraude(adj.翠綠色的)將山中霧色濃重、蒼翠欲滴的景象巧妙表現出來。這樣的譯詩,在傳達原意的基礎上,又兼顧了“形美”和“音美”,可使譯語國讀者充分體會詩中流露出的感情和美學趣味。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La tour des hérons
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ampagne.
Pour voir un paysage plus beau.
Il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Xu Yuanchong.)
原詩氣勢恢宏,前兩句夕陽西下,大河奔流的壯美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后兩句筆鋒一轉,既言本詩,又誡人生: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就要不畏艱險,更登高樓,人生也是如此。全詩沒有華麗的辭藻作為裝飾,讀罷卻令人身臨其境。那么,如何用翻譯此詩以期達到相近的藝術效果就成了一個難題。
對此,許淵沖是這樣處理的:除了在結構上保持一致外(四句成詩),還將原詩中提前的狀語(入海與依山)后置,成為正常的“主謂賓”結構,這樣調整后就使結構更加清晰。此外,他還使句中的成分形成了音律和結構的對應,如baise和perce,la montagne和la campagne,故而音韻和諧,錯落有致。在核心詞的斟酌上,perce一詞極具動感,大江東流,勢不可擋的情景就被描繪了出來。至于第三句中的“千里目”漢語意為“遠望之目”,引申為更遠的景色。由于在法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故而意譯為“更美的風景”,避免了直譯有可能造成的誤解。從韻律的角度分析,beau和haut這兩個單音節詞又都落在[o]這個韻腳上,內容簡潔,音韻明快,卻又承載了原詩富含的哲理。由此可見,“三美論”不僅僅是抽象的翻譯理論,而是可以具體運用在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中的普適技巧。
三、翻譯理論對法語翻譯實踐的指導價值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目前設有法語專業的高校普遍“重練習而輕理論”,例如,筆譯課的練習往往從實用性出發,多選用涉及政治、經濟、歷史的社科類文章。這類文章雖然是各類考試的重點,但是往往句式復雜、用詞專業,往往不便于初學翻譯的學生的理解和翻譯。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缺乏系統的理論作為引入和指導。雖然不同文體在行文、選詞、表達上有各自的特點,但是翻譯方法與技巧是相通的。所以,翻譯理論看似枯燥繁復,但是若有教師耐心的引導,學生在掌握翻譯技巧之后法語鑒賞能力和運用能力都會得到有效提高,進行練習可能會事半功倍。
總而言之,高校翻譯課應適當調整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比重,不可顧此失彼。一方面,翻譯技巧是翻譯實踐的理論基礎。對此,可以從簡短優美的詩歌入手,選取一些著名譯者如許淵沖、程抱一的作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翻譯理論(如“三美論”)進行品鑒、分析,培養學生對法語翻譯的興趣。進行上述教學步驟后,再由淺入深地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練習,以便達到循序漸進的鍛煉效果。另一方面,翻譯技巧最終又要服務于翻譯實踐。所以在掌握一定翻譯理論之后就應給學生安排適量的翻譯練習,而后結合相應理論去進一步完善學生實踐中的不足,在“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中不斷取得進步,最終獲得理想的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7.
[2]許淵沖.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李婷婷.譯者主體性在許淵沖的唐詩法譯的體現[D].長沙:中南大學,2010.
[4]馬春娟.以法語筆譯課程為例淺談法語翻譯教學[J].漢字文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