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迪
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異化思想的認識大都局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其對異化勞動的批判態度上,并將這一否定態度看作馬克思對異化的一貫看法。實際上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并不是其唯一論述異化的部分,馬克思對待異化的態度也并不是一如既往的批判,而是經歷了由批判到辯證認識的過程。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費爾巴哈;黑格爾
在談到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時,人們通常會把其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聯系起來,并將其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看作是其對待異化現象的一貫態度。實際上,這一評價并不科學,《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雖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態度,但卻不是唯一一處論及異化的部分,因此一味的批判也并不是馬克思對待異化的一貫態度。
當然,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異化勞動時,其批判態度不言而喻。這與馬克思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有關。一方面,馬克思此時的思想邏輯先是預設了理想狀態下的人的本質,然后按其標準對異化了的現實情況下人的存在進行批判,主張回歸到應該存在的人的本真狀態中去。這里的人的本質實質上只是一種先驗的帶有主觀價值的應有狀態。另一方面,在費爾巴哈那里,“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須赤貧;為了使上帝成為一切,人就成了無。”[1]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留給自己的就越少,上帝本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卻反過來控制人,人竟也沒有能力重新控制和占有自己創造出來的上帝。因此對于這種宗教異化,費爾巴哈是持否定態度的。同樣,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中,他對這種由工人創造卻反過來控制、奴役工人的異化現象也是持否定態度的。因此,不論是馬克思此時的思想邏輯還是其在異化勞動的闡述中對待異化的批判態度,都深受費爾巴哈的影響。
但是,馬克思對異化的理解卻并不僅僅來自于費爾巴哈。“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部分,他指出異化‘包含著批判的一切契機,開始肯定異化的作用。”[2]這與馬克思受黑格爾對異化的積極理解的影響有關。在黑格爾那里,異化雖然也是主體的自我喪失,但這種喪失并不是終極狀態,而是自我意識證實自己并回歸自身的必然環節,因此是必須存在的中間環節。黑格爾曾說:“正是自我意識的外化設立了物性,并且這種外化不僅有否定的意義,而且有肯定的意義。”馬克思正是看到了異化在黑格爾那里的積極作用,進而不僅把異化看作是要批判的人的永遠喪失的狀態,更是看到了異化存在的必要性,并將其看作是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需經過的階段,正是異化現象的存在才為異化的揚棄提供條件。可見此時馬克思對待異化的態度已經不再是單純否定的了,而是看到了異化存在的歷史必然性。
除此之外,異化也出現在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論述到:“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但有產階級在這種自我異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滿足的和被鞏固的,它把這種異化看作是自身強大的證明,并在這種異化中獲得人的生存的外觀。而無產階級在這種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毀滅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實。”在這里,馬克思已經不再用濃厚的道德批判來指稱異化,而是將異化看作是一種中性的手段,開始客觀地看待其歷史存在的必然性。另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在談到異化存在的歷史必然性時指出:“在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中,勞動即生產活動對它本身的條件和對它本身的產品的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極端的異化形式,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點,因此,它已經自在地、但還只是以歪曲的頭腳倒置的形式,包含著一切狹隘的生產前提的解體,而且它還創造和建立無條件的生產前提,從而為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普遍的發展創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條件。”在這里,馬克思已將異化看作是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和物質條件的充分建立所必須經過的階段,正是在這一階段蘊含著生產力成熟的條件。這不僅指出了異化現象存在的必然性也道出了其將被超越的歷史短暫性。
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批判態度并不一直代表著其對異化的態度,其對異化現象的認識和評價經歷了一個過程。正是在其逐漸擺脫費爾巴哈與黑格爾的異化思維邏輯的影響下,在其唯物史觀的建立過程中,馬克思對異化現象進行了歷史的評價,在肯定其存在的歷史必然性的同時又看到了其終將退出歷史舞臺的不可避免性。
參考文獻:
[1](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8.
[2]陳先達.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兩次轉折[J].中國社會科學,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