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巖 賈建軍 賈艷輝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中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并確診的30例腦損傷的新生兒患者設為研究組,并將同期在我院分娩的30例正常新生兒設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研究者出生后十二個小時以及出生后兩天的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結果:研究組中出生12個小時后患者的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82.02±6.41)顯著高于對照組(26.41±4.05)(P<0.05);研究組出生兩天后患者的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79.62±5.8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21.45±4.63),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中臨床價值較高,可作為診斷指標。
【關鍵詞】 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新生兒腦損傷;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17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037-01
神經元烯醇化酶主要存在于神經內分泌組織以及神經元之內,在腦脊液以及血液中含量極低,而且在患者患有神經內分泌組織或者神經外胚層損傷之時,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明顯升高,故而目前神經元烯醇化酶被認為使腦損傷的一個敏感性以及高特異性指標[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對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中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與分析,選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并確診的30例腦損傷的新生兒患者,以及同期正常的3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并確診的30例腦損傷的新生兒患者以及同期正常的30例新生兒,研究獲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知情同意,且符合醫院倫理學要求。30例腦損傷新生兒設為研究組,其中包括男15例,女性15例,頂葉出血患者5例,額葉點狀出血患者7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對照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頂葉出血患者6例,額葉點狀出血患者8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1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以及病情等基礎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2] 研究期間我院收治的腦損傷新生患兒。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者;臨床資料不全者;極度不配合以及中途退出者;因軀體問題或者精神問題而不能完成最終調研者。
1.3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新生兒均在出生后12個小時以及兩天內進行動脈血采集,在獲得標本之后則及時送到檢驗室進行血清分離,而后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進行檢測。
1.4 評價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研究者出生后十二個小時以及出生后兩天的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資料采用SPSS18.0系統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分析出生后十二個小時以及出生后兩天患者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可見研究組中出生12個小時后患者血清濃度(82.02±6.41)顯著高于對照組;出生兩天后研究者患者血清濃度(79.62±5.8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新生兒腦損傷主要是指在圍生期窒息所導致的大腦出現缺血缺氧性損害,患者在發生腦損傷之后一般會出現細胞內鈣超載、腦細胞能量代謝衰竭、血流動力學改變以及細胞凋亡等病理學現象[4]。神經元烯醇化酶為糖酵解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種酶類,特異性定位于神經內分泌細胞以及神經元,在腦內的含量極為豐富,大約占到人腦皮層烯醇化酶的50%左右,而且參與人體的多種生理以及病理過程,為中樞神經系統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標志,在腦損傷發生之時,腦神經元細胞膜發生較嚴重的損害,神經元烯醇化酶被釋放出體外,通過受到損傷的血腦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從而導致在血液以及腦脊液中神經元烯醇化酶含量顯著升高,故可以作為判斷中樞神經系統具體的損害程度。有學者對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濃度與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的相關性進行了探討,通過光激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檢測發現,新生兒腦損傷組血清NSE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血清NSE濃度變化可以作為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評估的指標,這與本次研究結果是相似的[4]。本次研究中對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中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與分析,通過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患者的出生12個小時后、出生兩天后的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腦損傷新生兒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了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的升高直接證明了腦損傷的存在,從而有利于對患者進行早期治療,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新生兒的影響。
綜上所述,神經元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的早期診斷指標,有利于患兒早發現早治療,且臨床價值較高,值得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蘭小紅,祝大麗.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兒疾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2018,(7):1110-1113.
[2] 江余明,曾峰.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兒腦損傷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8,(1):39-43.
[3] 衛文峰.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診斷中的價值[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7,(2):180-181.
[4] 歐琳華,張海燕,王燕華,徐志威,李遠媚.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血清濃度在新生兒腦損傷早期診斷的相關性[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