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月 吳善玉
【摘 要】 慢性病高危人群作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點人群,能否養成健康行為對于其自身健康和慢性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但關于高危人群的健康素養的研究較少,尚無法從健康素養角度為促進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行為給出科學指導。本文以目前國內外健康素養與健康行為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文獻綜述,詳細介紹了健康素養和健康行為的概念、研究工具和研究現狀,為今后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行為研究方向和疾病防治工作提出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 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素養;健康行為;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591.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297-01
《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指出將慢性病三級預防策略作為主線,應按照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疾病預防與治療策略[1]。雖然我國居民的總體健康素養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慢性病防治素養水平在歷次監測結果中卻不為樂觀[2]。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素養水平高低是否影響其對于疾病和醫療風險的認知,是否對其健康行為產生影響尚無研究給予證實,而能否采取健康行為對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結局至關重要。開展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素養對其健康行為影響的研究對改善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結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基于目前國內外健康素養和健康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進行綜述,為促進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行為以及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提供可借鑒的科學依據。
1 健康素養研究現狀
1.1 健康素養的概念及內涵
Simonds[3]在1974年率先提出“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得、處理以及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借此做出恰當的健康決策的能力。WHO對健康素養定義是:一種認知與社會技能,決定著自身能否獲得、理解和利用健康信息,進而促進和維持健康的動機和能力[4]。健康素養包含臨床環境下的“危險因素”和個人“資本”這兩層意義[5];知識和技能是健康素養的基礎內容[6]。有人認為健康素養應該包含三大不同層次,即功能性、互動性以及批判性健康素養 [7];有人則強調健康素養是由多個維度構成的復雜技能,包含對健康信息的尋找、理解、評估和利用[8]。《卡爾加里憲章》指出,健康素養應包含獲得、理解、評價、交換以及利用健康信息的能力這五大領域[9]。國內對健康素養的劃分主要有兩大標準,將知、信、行為作為導向,包括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素養、基本健康技能素養、健康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素養;將健康問題作為導向,包括慢性病防治素養、傳染病防治素養、基本醫療素養、安全與急救素養、科學健康觀素養以及健康信息素養[10]。
1.2 健康素養的研究工具
REALM:成人醫學素養快速工具,應用在成人醫學語言閱讀能力方面的測試 [11]。NVS:最新關鍵指標測量量表,重點測量個體的理解、健康術語的應用能力[12]。TOFHLA和S-TOFHLA:成人功能性健康素養測量表和成人功能性健康素養測量簡表,側重于測量成人閱讀和語言素養[13]。另外有關于慢性病健康素養水平測量專門性研究工具,如LAD,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養研究;CHLT-30,專門測量癌癥病人的健康素養。BHLS:健康素養篩選簡表,適用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與其自身的健康素養水平的相關性研究。
國內健康素養研究工具使用最多的是《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專門性量表包括《臺灣版健康素養量表(THLS)》、《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慢性病領域的測量工具有《慢性病人健康素養量表》、《高血壓相關健康素養簡易評價表》以及《糖尿病相關健康素養簡易評價表》和中文版的《糖尿病健康素養評估量表(CHLSD)》等。
1.3 國內外健康素養研究現狀
1974年,健康素養最先出現在Simonds的《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3]。美國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健康素養;國外的研究重心傾向于臨床方向,研究方向涉及多學科以及不同領域的交叉,特別是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結合;隨后,多國政府為提高居民健康素養采取多項措施,使得健康素養的研究得以深入和細致。研究證實,慢性病病人健康素養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到病人自我管理水平、健康結局以及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管理水平等,可是健康素養與這些變量間并不是直接線性關系,而是存在著某些中間變量。
21世紀初,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健康素養。2005年,肖瓅等人在科技部專項基金支持下,對我國6省的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同,影響因素雖各有特點,但主要是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2007年,原衛生部啟動健康素養研究工作,并于2008年頒布《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同年發布《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首次全國性的健康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較低,受到文化程度、地域、民族、婚姻、家庭規模和收入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居民的整體健康素養水平正在逐年提高。從不同學者的研究來看,以現狀調查居多,研究對象以老年人、大學生、流動人口、一般居民為主。我國健康素養相關研究相對于國外開展的時間較晚,健康素養的現狀和影響因素、評價指標和內涵、干預和相關分析、慢性病預防和健康管理模式等是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對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素養的研究尚處于空白。
2 健康行為的研究現狀
2.1 健康行為的概念及內涵
健康行為是個體為了維持或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達到自我實現和滿足而采取的一種主動的、多層面的行為與活動。Kasl等最先提出健康行為即個體為了預防或早期發現疾病而進行的促進健康的相關行為和活動。Taylor認為參加身體鍛煉、遠離吸煙環境或戒煙、合理飲食等于健康有關的行為習慣即為健康行為。Pender從健康促進模式角度出發,認為健康行為是個體為了達到促進健康或維持健康的目的而進行的行為活動,適度營養、承擔健康責任、規律運動、合理應對壓力、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達到自我實現均屬于健康行為。Rice等則指出健康行為應該包括所有與健康維持及促進等相關的行為,并可以分為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危害行為。
2.2 健康行為的研究工具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II),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均適用此量表,毛曉群對該量表進行漢化。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量表(HPAOAM),是適用于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測量的特異性工具。健康行為自我報告量表(RHBC),閆瑞紅將其應用于大學生健康行為的測量,并驗證其信效度良好。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RAHP),可用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測量,胡蘊綺和周蘭姝將該量表翻譯成中文版,并通過研究驗證該量表適合在我國老年人群中推廣使用。
2.3 國內外健康行為的研究現狀
健康行為最早由Kasl等提出,隨后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嘗試著對健康行為進行定義。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有:一般人口學、軀體、心理、家庭、社會等因素,健康信念與健康素養自我效能。Suh等人指出,不健康行為不僅會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會加大老年人的健康風險。從國內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健康行為研究對象有老年人、疾病患者和大學生,但很少有研究將慢性病高危人群作為健康行為的研究對象。
3 健康素養與健康行為的研究現狀
健康素養水平高低可以影響一般人群以及疾病患者的健康行為和健康水平;健康素養中的行為素養和基本技能素養是慢性病患病的保護因素,健康素養可以提高患者對慢性病的認識,降低疾病過程中的不確定感,并且也會對老年人和癌癥患者的風險感知[14]產生影響。目前,二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主要以慢性病人和老年人為主要研究對象,關于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研究幾乎空白。慢性病高危人群作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點人群,對健康信息的獲取和利用,以及對醫療風險的感知對其提高健康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綜上,可以對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素養和健康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從“治未病”的角度進行探索,進而降低慢性病發病率,降低醫療成本,為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為和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衛健委,《2016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結果發布》[WB/OL](2017-11-21)[ 2017-11-21]http://www.nhfpc.gov.cn/zhuz/xwfb/201711/308468ad910a42e4bbe9583b48dd733a.shtml
[2] 衛健委, 解讀《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 [WB/OL](2017-02-14)[ 2017-02-14] http://www.nhfpc.gov.cn/jkj/s3586/201702/34a1fff908274ef8b776b5a3fa4d364b.shtml
[3] Simonds S K. Health Education as Social Policy[J].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1974, 2(1):1-1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ivision of health promotion.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Unit. Health Promotion Glossary[M].Geneva:WHO,1998.10.
[5] Jayasinghe U W, Harris M F, Parker S M, et al. The impact of health literacy and life style risk factor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Australian patients[J]. Health &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2016, 14(1):1-13.
[6] Bhandary S. Standard setting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J]. Kathmandu Univ Med J, 2011, 9(33):3-4.
[7] Nutbeam D. 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J].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000, 15(3):25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