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璞娟 劉會麗 張曼 桑呂萍 李丹
基金項目:河北省衛計委指令課題“經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延續護理服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課題編號:20170067)
【摘 要】
目的:探究分析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行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從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中抽選95例,其中,2017年5月我院開始實施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康復護理,根據是否接受康復護理分為兩組。觀察組48例,接受康復護理,對照組47例,接受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血氧飽和度、最大心率、五分鐘內步行距離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基礎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康復護理應用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恢復當中,能夠起較為顯著的效果,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值得推廣。
【關鍵詞】 冠狀動脈搭橋術;康復護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137-02
冠狀動脈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近年來,我國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在增加,而且增速在加快[1]。通常情況下,臨床上會首先采取藥物治療,但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使,再采取冠脈搭橋術,能夠起到比較顯著的效果,但如果冠心病危險因素持續存在,術后冠狀動脈再狹窄率依然很高。因此,做好術后護理尤為關鍵。本文主要探究分析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行康復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95例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根據是否接受康復護理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8例,男女患者數量之比為29:19,患者最高年齡81歲,最低年齡53歲,平均年齡(66.15±7.53)歲。對照組47例,男女患者數量之比為27:20,患者最高年齡80歲,最低年齡54歲,平均年齡(66.09±7.42)歲。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數據,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值大于0.05,可比。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冠狀動脈相關內容以及搭橋術后康復注意事項的知識指導與宣傳。醫院可以通過建立“冠狀動脈搭橋術”知識的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平臺,推送相關知識。同時,積極邀請患者以及專業醫務人員投稿,形成知識的反饋。其次,病人出院前后康復指導與隨訪跟蹤以及可能的再次治療。包括出院前準備(依照醫囑指導患者做相關出院前的檢測并詳細記錄檢測結果、患者信息的登記、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出院宣教等)、出院后的隨訪記錄(包括按照醫師指導制定隨訪問卷,并在規定的隨訪時間點定期對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如果患者病情復發或惡化,及時匯報給醫師,并建議患者及時就醫等)。第三,與社區醫院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與社區醫院建立合作,對于簡單的疾病讓患者直接在社區醫院進行治療,對于不能及時反饋或聯系不方便的患者,可以把隨訪問卷放在社區醫院,讓患者定期到社區醫院填寫相關的問卷,并由本院的護士定期去社區醫院領取。第四,對照組數據的選擇以及分析比較。將該研究項目開展后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在研究項目開展之前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查詢之前的隨訪數據并與本項目調查的數據做對比,分析兩組是否有差異。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術后2個月內相關指標作為觀察指標,包括血氧飽和度、最大心率、基礎心率、五分鐘內步行距離等。
1.4 統計學分析
最后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25.0軟件處理數據,相關指標參數等計量資料采取標準差(x±s)表示,t進行檢驗,當p小于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血氧飽和度、最大心率、五分鐘內步行距離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基礎心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上發病概率與死亡概率比較高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飲食方式的改變,該疾病發病概率逐年上升[2]。冠脈搭橋術是除藥物治療以外,療效較為顯著的一種治療手段,不過,與藥物治療相比,該治療方式創傷相對較大,出現并發癥概率也比較高。相關研究顯示,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并發癥率為76%,需要藥物維持率為28%, 其他疾病的發病率為24%, 患者情緒改變者發生率為20%,睡眠紊亂癥發病率為16%[3]。因此,患者接受手術后,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本次研究采取的康復護理通過建立“冠狀動脈搭橋術”知識的微信公眾號并創建微博平臺,在患者中推廣,提高網絡平臺訂閱量,使患者從中受益[4]。同時,患者出院前給予全面的康復指導,并在醫師指導下制定完善的調查問卷,從而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做好護理指導,幫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研究選擇95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康復護理的患者血氧飽和度、最大心率、五分鐘內步行距離等均明顯更高,基礎心率明顯更低。該研究結果與丁琰俊[5]在康復護理應用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效果分析中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應用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恢復當中,能夠起較為顯著的效果,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瑩瑩, 鞠桂萍, 豐小星,等. 行為轉變理論在冠脈介入術后患者心臟康復干預中的效果研究[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6, 8(3):293-296.
[2] 劉霽紅, 楊秀蘭, 鄭淑梅,等. 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對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認知功能效果評價[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7, 32(8):912-915.
[3] 吳岳, 代琦, 張艷明,等. Ⅰ期心肺康復護理提高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心肺功能的臨床效果研究[J]. 中國護理管理, 2017, 17(11):1571-1576.
[4] 陳靜薇, 余小玲, 林小麗,等. 中醫經絡操結合康復訓練用于心臟搭橋術后患者的效果觀察[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4):540-543.
[5] 丁琰俊. 康復護理應用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6,03(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