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大萍 黃孝燕
【摘 要】
目的:討論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換術后護理價值體會。方法:選取我院60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以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研究組予以全面護理干預,評判標準: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86.67%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0%,兩組數據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 < 0.05)。結論: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護理效果,值得我院進行推廣。
【關鍵詞】 重癥心臟瓣膜;瓣膜置換術;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164-01
心臟瓣膜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患有該病后,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現階段臨床上對于重癥心臟瓣膜疾病的治療采用瓣膜置換術的治療方式,由于該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性較大,且術后將會給患者留置很多管道,以致于患者術后恢復期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所以做好該時期患者的護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對此,本文對實施常規護理與實施全面性護理干預措施的資料進行了搜集與分析,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選取我院60例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以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將這些患者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常規組3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年齡50-65歲,平均年齡(57.5±4.4)歲,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有8例、Ⅲ級患者有17例、Ⅳ級患者有5例;常規組3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65.5±5.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有9例、Ⅲ級患者有16例、Ⅳ級患者有5例。本次研究兩組患者與其家屬皆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各項一般資料治療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基本的生命體征監測、病情監測、用藥指導等,研究組予以全面護理干預,詳細內容如下:(1)呼吸系統護理:術后予以患者呼吸機輔助治療,待患者恢復清醒狀態后,轉變為間歇性通氣,在實施呼吸系統護理的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呼吸的深度變化,并保持每2個小時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一次,對于痰液較為粘稠的患者,可給予其霧化治療,每天清洗呼吸機裝置,避免患者發生呼吸道感染,同時醫護人員也可利用翻身拍背排痰法對患者進行排痰工作,勤翻身拍背比不翻身拍背的肺部并發癥發生率要低。(2)循環系統護理干預:術后嚴密關注患者的心電圖變化情況,若患者出現心律失常以及血壓波動性較大的現象時,應立即采取有關措施進行干預,每隔半小時對患者的中心靜脈壓進行測量一次,每次測量過程中不得讓患者服用任何藥物,保障操作嚴格,并堅持無菌操作,嚴密關注患者的尿液情況,若患者尿液較少,將減少鉀的輸入量,否之,則應監測患者的血壓,定時調整呼吸機的參數,以免患者出現其他并發癥。(3)管道護理:術后通常會為患者留置引流管,醫護人員應每隔20分鐘對引流管進行1次擠壓,保障引流管的通暢性,嚴密關注患者引流管液體的顏色、數量,若異常應立即報告有關醫生。(4)抗凝護理:患者拔除引流管后,應對患者實施抗凝治療,首次抗凝治療的藥物應在4mg左右,對患者頭痛、惡心、止血困難等現象進行觀察,患者一旦出現各種不良現象時,應立即報告有關主治醫生[1]。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指標,包括有滿意、一般、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文中數據均以通過SPSS22.0軟件的檢驗,其中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用χ2檢驗,若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86.67%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0%,P < 0.05 ,見表1。
3 討論
重癥心臟瓣膜病具有治療周期長的特點,患有該病后將對患者的心肌功能、心臟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情況嚴重者還有可能直接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階段臨床上對于該病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法為瓣膜置換術,該手術對于該病的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在術后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致使不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甚至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據本次研究顯示,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換術后給予患者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使得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86.67%明顯高于常規組的60%,P < 0.05 ,說明將全面性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瓣膜置換術后的護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醫院應在手術治療后普及此種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換術后給予患者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顯著提高護理效果,值得我院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菲菲.重癥心臟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換術后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2):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