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之子

當王菊以黑馬的姿態,在創造101的女團選拔中脫穎而出的時候,外媒說她是中國的碧昂斯,打破了審美的固有壁壘——這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她那濃妝大卷發、小麥色肌膚、身材壯碩的形象,的確和巴掌臉A4腰、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膚白長腿的“偶像”相去甚遠。
她和孟美岐、吳宣儀站在一起,更像是拎著擂鼓甕金錘來砸場子的。她用獨立、自信、坦蕩和活力挑戰了審美神經。雖然最終她未能躋身女團11人成功出道,但她讓人們對什么是女性的美,如何造就美,有了更多的思考。
不能否認的是,美也具有共性,具有可量化的標準。英國曾有研究指出:只需要0.4秒,大腦就能分辨出一個人是否屬于“美人”范疇。孟子說“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這說的就是審美的共同性;元代畫家王繹《寫真古決》中就提到,完美的臉部比例是“三庭五眼”:三庭就是以眉骨、鼻底為分割點,從額頭頂端到眉毛、從眉毛到鼻子、從鼻子到下巴,整個臉三等分;五眼就是臉的寬度以眼睛的寬度為測量標準,分成5個等分。
新墨西哥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蘭迪·松希爾對臉型的研究已有20年之久,他發現男人和女人都覺得臉部對稱的異性更加有吸引力;
韓國仁濟大學整形外科教授李承哲在2010于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下屬刊物《美容整形外科》中發表一篇論文,發布了使用全球多名女藝人的照片合成的五張平均臉。即使是在不同的人種中,我們也依然能發現美貌的一致性,其中中國美女臉頰較為狹窄,臉型纖瘦,下巴突出。
但是在強調共性的同時我們也需指出,美是一種感覺,在“美”的領域,形象大于思維,從來就沒有唯一的標準。“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情人眼里有一千個西施。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是美。
熱情剛烈棱角分明的蕭紅是美的,垂首蹙眉弱質纖纖的阮玲玉也是美的。
高貴典雅的英格麗·褒曼是美的,妖冶狂放的麥當娜也是美的。
胸以下全是腿的林志玲是美的,一米五五的“豌豆公主”凱莉·米洛也是美的。
花樣年華的苗苗是美的,銀發慈祥的秦怡也是美的……
美還隨著社會所蘊含的歷史豐富性和民族互補性,使得審美呈現出了多源化、多層次化,在不同的時代擁有出不同的傾向。
20世紀80年代,中國民眾更欣賞線條氣質硬朗的女性。端莊大氣、英氣勃勃、國字臉的林青霞備受喜愛,她演的“男人沒她帥,女人沒她美”的東方不敗成為不可磨滅的形象。但卻不妨礙五官精致、溫柔似水的鄧麗君站在美的另一端。
20世紀90年代,大眼睛小圓臉的玉女明星被萬眾追捧,王祖賢、周慧敏這樣的“玉女掌門人”成為大眾情人。即使是這樣,高高瘦瘦、特立獨行的王菲同樣追隨者眾。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管在什么時代,美的標準從來就沒有“一統江湖”、千人一面的說法。整齊劃一是一種美,但美絕不是整齊劃一。林志玲參加了一檔創新準直播訪談節目《十三邀》,主持人許知遠問她,在國內她算是“美”的標準吧,林志玲機智地反問:“標準,美有什么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