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紅

45歲的周女士被確診患了乳腺癌,接受了手術。術后,醫生建議周女士繼續進行化療。周女士非常害怕,一聽到“化療”兩個字,她就聯想到嘔吐、脫發,還有精神萎靡,或者抵抗力下降。化療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治療方法?它的副作用真的那么可怕嗎?
化療是化學藥物治療的簡稱,就是通過使用化學藥物殺滅癌細胞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化療藥物進入人體后,隨血液循環可達到身體每一個部位(個別器官除外),尤其對生長代謝快的細胞作用明顯,不論是對原發的腫瘤還是發生轉移的腫瘤都有效,因此,化療與手術等其他治療手段有所不同,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
用于化療的藥物,醫學上叫“細胞毒性藥物”。雖然化療藥物具有強大的毒性,但是和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生長更快,因此更容易“中毒”。可惜,化療藥物不具備辨別“敵我”的能力,所以正常的細胞也會被“誤傷”,尤其是骨髓細胞、頭皮細胞,這些增殖很快的細胞更容易“中槍”。所以,化療后會出現白細胞減少、脫發的副作用。
雖然化療會損傷正常細胞,但是化療治療癌癥的功績是不容抹殺的,即便有些癌癥不能治愈,但可以改善癥狀,減少患者的病痛。因此,化療和手術、放療并稱為治療腫瘤的三大方法。
目前,在臨床上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化療可分為三類:
根治性化療。通過全身化療可以治愈或完全控制的腫瘤,往往采用根治性化療,如絨毛膜上皮癌、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腫瘤。
輔助化療和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是指在手術或放療后,針對可能存在的微小轉移灶,防止復發轉移而進行的化療。新輔助化療則是指在手術或放療前先進行化療,目的是使較大的腫瘤或局部晚期的腫瘤縮小,盡早殺滅看不見的轉移細胞,以利于后續的手術、放療等治療。
姑息性化療。對晚期或不適宜手術治療的癌癥患者,化療可以使腫瘤縮小,維持長期穩定的模式。姑息性化療所要達到的目的并不是徹底消滅腫瘤,而是控制腫瘤的進展,緩解患者的痛苦,延長其生命,達到“人瘤共存”的目的。
不少腫瘤患者或其家屬一談及化療,就認為化療有很多不良反應會讓患者不耐受。還有不少人認為,一旦接受化療,就會死在化療上而非疾病本身。化療真有這么可怕嗎?
造成對化療誤解的原因,由于化療藥物本身的缺陷,副作用較大,加上為化療“保駕”的藥物不是很全面和高效,導致患者的不良反應很大,出現嚴重并發癥后且處理困難,這樣的治療情況廣為流傳,致使現在的患者及其家屬對化療的不良反應仍存在極大的顧慮。實際上,現在化療已有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只要醫生對患者的情況把握得比較好,絕大多數患者是能夠耐受化療的。當然,這里涉及醫生的水平和臨床經驗。因此,提醒患者,一定要規范地進行化療,要由專科醫生制訂合理的化療方案并在有專業資質的醫院進行。
還有一些患者認為化療的過程太復雜。其實,化療過程并不復雜,有些化療藥物,只需口服就可完成。要避免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最重要的是患者堅持醫生所建議的治療方案,不隨意中斷或增減劑量。因為,對不同癌癥種類、部位和病期的患者,醫生會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和療程。
化療的不良反應,常表現在胃腸道、口腔、骨髓、毛發、皮膚等組織與器官上。當出現不良反應時,采取恰當的處理方法,則可減輕或緩解癥狀。一旦化療停止,隨著藥物的代謝,不良反應會逐漸消失。
骨髓抑制。骨髓造血干細胞對化療特別敏感,在化療期間,醫生非常關注患者的血常規,如白細胞、血小板和紅細胞計數的變化。若血常規異常降低,則必須推遲化療,等血細胞計數恢復后再重新開始。
胃腸道不良反應。當出現惡心、嘔吐時,首先應調整飲食,少食多餐;不吃甜食或用油煎炸的食物;進食時要細嚼慢咽;化療前少吃。如惡心、嘔吐不止時,可用藥物治療。若腹瀉或便秘時,宜調理膳食,必要時求助于醫生。
口腔潰瘍。可以吃水果等水分多的食物,大量飲水,并注意口腔護理。
脫發。毛發對化療藥物很敏感。這種反應大多是暫時的。停藥后毛發常重新生長,有的甚至在治療期間就會長出來。
其他近期反應,如皮膚干燥、色素沉著、肺纖維化、心肌損害、腎臟損害……都可在醫生對藥物劑量的嚴格控制下,得到減輕,甚至避免。
臨床實踐表明,凡是在化療時心存疑慮、驚恐不安的患者,在化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常較重;而心境坦然、豁達大度的患者則反應較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