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其忠

談及運動保健,很多人都會喊一句口號——“生命在于運動”。然而,有多少人在高呼這一“名言”時,曾想過生命更在于寧靜?正確理解形動與神靜的辯證關系,是有效管理健康的重要內容。
如果肢體在運動,心里也在躁動,那么這種運動絕對無益于健康。若一面打太極拳,一面想著基金、股票的漲落,想著國事、家事的煩惱,想著職稱、職級的晉升……怎能對健康有益?
中華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養生功法,諸如氣功導引、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五禽戲等。所有養生功法在習練時都講究調節呼吸,排除雜念,意念守一,最高境界就是進入“入靜”狀態。也就是說,肢體固需動,心神卻要靜。
再者,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階段的人,對與之適合的養生功法、體育運動均應有所選擇。從健康角度看,除了提倡有氧運動,對年邁體弱之人還應提倡自主運動。總之,即便適宜運動者,也應與競技運動、對抗運動有別。何況,尚有一些年老、病重之人,只宜靜養而不宜運動。當下參與馬拉松已成時尚,殊不知,不少人的體質及訓練基礎完全不適合,無怪乎在每次馬拉松比賽過程中,發生運動損傷乃至危及生命者屢見不鮮。
飲食既是保持健康、延續生命的重要保證,又是多種疾病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故《黃帝內經》稱飲食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從健康角度看,暴飲暴食或長期攝入過多,以致營養過剩,變生他病,這已成為民眾共識。但對非醫療行為的節制飲食,攝入過少,以致營養不良、體虛贏弱,目前卻未能引起充分重視。
從營養角度看,攝入食物的品種、顏色、部位(如蔬菜之葉、根、莖、花、果)越豐富越好。一般而言,應倡導葷素搭配,飲食清淡。嗜葷少素,固不提倡。然而,近年來不少中老年人認為,吃得越素越健康。這顯然是認識上的誤區。殊不知,多種營養素只有在葷食中含量豐富,不適量攝入葷菜,營養勢必不全面、不均衡。不少手術、化療、放療后的腫瘤患者,認為忌口越嚴越好,視民間所謂的種種“發物”為洪水猛獸,一律拒之口外。如此十分單一的、以素為主的飲食狀況嚴重影響著腫瘤患者的康復。
關注自身健康是好事,但有一些人把養生當作生活重心,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門診時經常碰到這樣的患者,他們為日常起居制訂了一整套“健康程序”,如果哪天沒按“程序”運作,就會感到焦慮。更有甚者,即使在自己身體欠佳,應適當休息的狀況下,仍然逼迫自己強行完成“程序”。曾經有一位五十余歲的男性患者,堅持每天游泳以益健康,有一天患了輕微感冒,家人勸他休息,但他執意不聽。結果游完泳后,病情加重,高熱不退。各種各樣的“套路”,不僅妨害了自己的健康,還由此引發了不少家庭矛盾。例如,強迫家人與自己的作息時間同步,或者因為自己要嚴格遵照低鹽、低脂飲食而帶來一系列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