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春明

維生素A的化學名為視黃醇,又叫抗干眼病維生素。飲食不當、吸收障礙、消耗過多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等是引起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
(1)暗適應能力下降、夜盲及干眼病:維生素A能維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退化、干燥。如果人體內缺乏維生素A,就會使淚腺細胞組織受損,減少分泌物,從而引起干眼病。
(2)黏膜、上皮組織改變:缺乏維生素A會使皮膚特別是臂、腿、肩、下腹部皮膚粗糙,皮膚干燥、鱗狀等角化變化。
(3)容易長粉刺:女性缺乏維生素A,致使卵巢功能低下,皮膚容易長粉刺,影響皮膚美觀。
動物肝臟、全脂的牛奶制品、奶酪、蛋黃、魚類,動物中的維生素A能直接被人體利用。植物性食物,如綠葉蔬菜、黃色蔬菜、黃色水果類。含量豐富的有胡蘿卜、菠菜、苜蓿、豌豆苗、紅心甜薯、青椒、南瓜等,尤其是深綠色葉蔬菜、黃色蔬菜以及黃色水果等。
維生素B是B族維生素的總稱,它們常常來自于相同的食物。攝入不足、需要量增加、加工烹調方式不當、胃腸疾患是維生素B缺失的原因。
(1)缺乏維生素B1(硫胺素):引起腳氣病、嘴角開裂,潰瘍、眼睛易疲勞。全身無力、氣促、心率增快、神志淡漠、嗜睡、驚厥、小腿有間歇性的酸痛。
(2)缺乏維生素B2(核黃素):會引起口腔潰瘍、口角炎、眼瞼炎、頭痛,肌肉酸痛;出現各種皮膚性疾病,還會對光有過度敏感的反應。
(3)缺乏維生素B3(煙酸):皮膚粗糙、脫屑、皮膚鱗癬化、情緒低落、腸胃不適、手腳麻木、舌頭紅腫,口臭、全身乏力、煩躁、健忘、失眠、神志不清等。
(4)缺乏維生素B5(泛酸):引起口瘡,記憶力衰退,失眠,腹瀉,疲倦,血糖過低等。
(5)缺乏維生素B6(吡哆素):引起脂溢性皮炎、唇干裂、肌膚老化,神經過敏,失眠,貧血,抽筋,頭痛,嘔吐,腎結石,糖尿病等。
(6)缺乏維生素B11(葉酸):惡性貧血、舌頭紅腫,消化不良、神經系統損害、四肢無力、心血管病發生率高。
(7)缺乏維生素B12(鈷胺素):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和惡性貧血,精神抑郁,記憶力衰退,同型半胱氨酸高,身體時有間歇性不定位置痛楚、手指及腳趾酸痛等。
(1)維生素B1:小麥胚芽、豬腿肉、大豆、花生、里脊肉、火腿、黑米、雞肝、胚芽米等。
(2)維生素B2:牛肝、雞肝、香菇、小麥胚芽、雞蛋、奶酪等。
(3)維生素B3:動物肝、腎、瘦肉、全谷、豆類、乳類、綠葉蔬菜等。
(4)維生素B11:肉類、肝、腎、酵母、蘑菇、菠菜、萵筍、蘆筍、豆類、水果等。
(5) 維 生 素 B6、 維 生 素 B12:肝、肉類、牛奶、酵母、魚、豆類、蛋黃、堅果類、菠菜、奶酪等。
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抗壞血酸作用,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促進膽固醇代謝,促進鐵的吸收,恢復運氧能力,保護維生素A、E免遭氧化,促使葉酸轉變成有活性的四氫葉酸。
(1)壞血病、出血癥狀:當體內維生素C不足時,微血管容易破裂,產生淤血、紫癍;出現皮膚淤斑,以四肢為多,牙齦出血伴黏膜潰瘍,牙齒松動,肌肉疼痛和關節脹痛,眼眶下出血、血尿、便血,甚者顱內出血等。
(2)貧血、營養不良:維生素C缺乏易導致貧血,反復感染、傷口愈合慢。
(3)骨骼病變:缺乏維生素C經常出現骨膜下出血及骨骺脫位,引起局部疼痛腫脹、壓痛,肢體屈曲,大腿平放呈現假性癱瘓。
新鮮水果和綠葉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很高,如菜花、辣椒、薺菜、四季豆、苦瓜、甘藍、菠菜、白菜等,豆芽、豌豆苗和蠶豆芽也含有很高的維生素C。新鮮水果中柑橘、紅果、酸棗、橙子、沙棘、獼猴桃等。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C很少。
維生素D為固醇類衍生物,具有抗佝僂病作用,日照射不足、維生素D攝入不足、生長過速以及其他疾病的影響是導致缺乏維生素D的原因。
(1)骨質軟化病:成人缺乏維生素D,使成熟的骨骼脫鈣而發生骨質軟化癥,此癥多見于妊娠、多產的婦女及體弱多病的老人。
(2)骨質疏松癥:50歲以上老人體內維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輕人,表現為骨密度下降,易骨折。
只要人體接受足夠的日光,體內就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另外,脂肪含量高的海魚和魚卵、動物肝臟、蛋黃、奶油和奶酪中也相對較多;瘦肉、奶、堅果中含微量的維生素D;蘑菇中含有可被人體吸收的骨化醇即維生素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