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艷
摘 要: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民具備現代農業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需要培育現代農民的社會責任感和觀念,從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廊坊市自2014年開始,持續開展了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中也表現出一些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該文結合廊坊市實際情況,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推進廊坊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建議,為今后更好地開展培育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對策;廊坊市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004-02
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因此,廊坊市順應時代發展新常態,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以造就有文化、有技能、善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以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 廊坊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1.1 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分析 目前,廊坊市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全市人口共460.1萬,農業人口約230萬,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鄉鎮90個,行政村3222個。2016年根據中央農廣校的部署,廊坊市農廣校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調研,通過對調查統計數據的分析,當前留守農村的勞動力結構如下:30歲以下的占4%,31~40歲占21%,41~50歲的占29%,50歲以上的占46%。男性61%,女性39%。學歷結構初中以下學歷為82%,高中以上學歷為18%。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和低學歷,制約了廊坊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提質增效[1]。
1.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 廊坊市自2014年開始,持續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現有培訓基地6個,培育專業涉及設施蔬菜、玉米、甘薯、果樹、畜牧水產養殖、農機服務等。2014—2017年,廊坊市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647人,投入培訓資金1284萬元。
2 廊坊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2.1 培訓內容不夠豐富 當前廊坊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培訓內容不連續,缺乏針對性和實際的耕種經營有所脫節,這表現在培訓時間和當前的耕種管理跟不上。根據調查統計,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認為培訓主要問題是培訓時間有限、培訓內容不夠豐富,部分理論聽起來比較吃力,有的理論聽起來很空洞,多數農民都希望培訓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在田間地頭進行的實際培訓指導多一些,這需要組織培訓的機構引起重視。
2.2 后續跟蹤指導服務不到位 從調查統計中可以看到,農民在秋冬季節培訓結束之后,也需要春夏季節的跟蹤指導,但從目前來看,農業技術人員的后續跟蹤指導服務不是很到位,農民在后續的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2.3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成效的大小與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密不可分,目前,政府還沒有對參加培訓的職業農民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或措施不到位。
3 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對策建議
3.1 培育主體“一主與多元”相結合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有利于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然而這項工程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多方主體的參與。目前正在形成“一元”政府主體主導和“多元”培訓主體的參與[2],從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中,可以看到只有多個主體緊密合作,才能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和培育質量,使得培育過程中每一部分的工作都能緊密銜接。目前廊坊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需要理順各主體的位置,確保其各司其職,達到緊密合作,各部分的培育工作銜接有序。
3.2 全方位、多層次給予政策扶持 對新型職業農民參訓學員全部納入重點扶持對象,同時協調好金融部門,把新型職業農民納入金融信貸重點扶持對象,引導小額貸款,提供貸款擔保,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3],從而解決新型職業農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融資困難。同時,國家和地方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大支農、扶農、助農、惠農的投入和服務力度,為農民創業興業創造良好環境[4]。
3.3 增加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開闊農民的視野 在今后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要增加學員外出考察、異地參觀、學習的機會,讓學員們通過邊參觀,邊思考,邊交流,邊學習,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進一步增強新型職業農民干事創業的能力與信心。
3.4 開展后續跟蹤指導服務工作 后續指導工作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一個關鍵環節,應多通過召開生產現場會,組織農戶參觀考察、交流生產經驗等方式,傳授生產技術,并注重實訓的效果。建立技術咨詢服務熱線,農民可以隨時向農業技術人員咨詢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后續指導服務時間應不少于2年。
3.5 創新培訓模式,拓展培訓渠道 一是在教育內容上,要緊貼產業需求、農民需求,圍繞產業辦專業,采取模塊教學。減少理論授課,增加實踐操作環節,強調技能的訓練或能力培養。二是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農民意愿、順應務農農民的學習規律,大力推進“送教下鄉”的教學模式,采取“就地就近”和“農學結合”等靈活的方式開展教育培訓。
3.6 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 舉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管理人員培訓班,提升一線教學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基層人員項目實施的執行力。
參考文獻
[1]許文彩.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問題與對策[J].農民科技培訓,2017(7).
[2]馬建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責任及行動策略[J].教研發展研究,2015(Z1).
[3]王守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破解“誰來種地”難題的根本制度變革[J].農民科技培訓,2013(08).
[4]葉俊燾,米松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闡述、他國經驗與創新路徑——基于農民現代視角[J].江西社會科技,2014(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