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素貞 李玉靜 張冰靈
摘 要:該文介紹了涉縣濕地現狀,分析了濕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協調機制;成立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政策,創新良好機制;加強濕地保護,加大綜合執法力度等。
關鍵詞:濕地;現狀;發展對策;涉縣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108-02
1 涉縣濕地現狀
涉縣位于太行山東麓,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位于北緯36°17′~36°55′,東經113°26′~114°,東西橫距37.5km,南北最大縱距64.5km,是邯鄲市唯一的全山區縣,境內地形復雜,山高多嶺,濕地資源豐富,現有濕地面積1516.49hm2,主要以河流濕地和人工湖泊濕地為主,其中河流濕地1438.9hm2,涉及清漳河、濁漳河、南洺河等區域;人工濕地77.59hm2,涉及玉帶湖、龍湖等區域。濕地范圍內水草豐茂,樹木成林。主要的植物景觀由蘆葦、香蒲、紅蓼、水毛花、白茅、垂柳等構成,形式典型,空間多樣。據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統計,目前涉縣濕地范圍內有植物44科、98屬、129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42科96屬127種。鳥類是涉縣濕地重點保護對象之一,據初步調查,清漳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內有鳥類14目45科117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種,即黑鸛、大鴇,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14種,主要有鴛鴦、小天鵝、白琵鷺、雀鷹、普通鵟、黑鳶、白尾鷂、日本松雀鷹、紅隼、阿穆爾隼、紅角鸮、灰林鸮、雕鸮、縱紋腹小鸮等。
2 存在問題
清漳河素來被稱為涉縣的母親河,村民沿河建設了多處人工冷水魚養殖基地,但由于長期以來冷水魚養殖廢水未加處理排入河道以及沿河采石挖沙、傾倒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原因,致使河床千瘡百孔,且造成部分河道堵塞、水體污染,沿河兩岸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協調機制 充分認識濕地保護管理的重要意義,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將濕地保護修復成效納入對各級政府領導干部的考評體系,密切政府各職能部門協調,切實加強濕地保護建設工作。
3.2 成立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 設立專門濕地管理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管理和技術人員,負責轄區內濕地保護規劃的實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組建巡護小組,建立巡邏長效機制。將濕地巡護小組與河長制相結合,各巡護區域設立濕地保護小區巡護隊,負責對濕地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邏,制止非法占用、非法排放、非法捕撈、非法狩獵等破壞濕地的行為。
3.3 制定完善政策,創新良好機制 一是建立完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對涉及占用濕地資源項目,征收濕地生態補償費,用于濕地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二是堅持 “誰治理、誰收益”的原則,鼓勵多種經濟成份以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濕地保護工程建設。三是針對濕地的不同屬性、不同區位,制定合理利用濕地標準。對于以國土安全、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生態功能的濕地,嚴格審批程序、限制使用方式。
3.4 加大投入力度,廣開籌資渠道 將濕地保護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根據財力狀況,逐步加大對濕地保護管理的投入。廣開籌資渠道,積極開展與有關非政府組織、學術團體、基金組織以及友好人士的合作與交流,鼓勵社會各界捐助和投資濕地保護工程,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參與濕地保護事業,其中清漳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采取ppp模式,開辟了濕地建設的融資建設渠道。
3.5 強化技術支撐,提高工程質量 把技術支撐作為確保濕地建設質量和成效的重要工作來抓,做到科學規劃、科學設計、科學實施、科學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一是以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為依托,針對退化濕地恢復、濕地生態恢復、濕地植被演替等難點問題,進行技術攻關,篩選一批適用的先進技術和治理模式,進行重點推廣應用。二是研究制定濕地修復工程的技術標準和規范,為濕地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三是緊密結合工程建設內容和群眾需求,有計劃地開展不同層次的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濕地保護管理者以及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新技術應用能力。
3.6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大力開展“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廣大群眾充分了解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人們意識到濕地與人類生活、生存的關聯性,促使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濕地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努力各級形成政府負責,鼓勵社會廣泛參與的濕地保護良好氛圍。
3.7 加強濕地保護,加大綜合執法力度 設立界樁、界碑等永久性濕地標志,在濕地保護區內對濕地破壞、污染的源頭進行全面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資料,然后根據各類破壞、污染排放情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范、整治措施,對各類破壞、污染濕地的行為進行整治,以防再次破壞、污染事件發生,對已造成污染的區域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實施恢復和重建,情節嚴重的要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在修復過程中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確保全縣濕地面積不減少。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