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峰 鄭慧
摘 要: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該依據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理論,構建了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且以張家口、大同、烏蘭察布為實證研究對象,對其2003—2016年的耦合協調過程進行了定量分析、評價與綜合對比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烏大張;城市化;社會經濟;生態環境;耦合度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99.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150-04
A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Urban-WuDazhang
Zhao Yongfeng et al.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Inner Mongolia,Wulanchabu City,012000)
Abstract:urbaniza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realiz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ystem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aking Zhangjiakou,Datong and Wulanchabu 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bjects,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process between 2003 and 2016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Evalu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Wu Dazhang;Urbanization;Social economy;Ecological environment;Coupling degree model
1 研究問題的提出
烏大張地是處蒙晉冀三省區交界處的3個城市,地緣關系密切,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相似,但由于自然歷史條件、地理區位、經濟基礎、資源稟賦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使烏大張城市群出現了城市化進程、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協調、不均衡的局面,不利于發揮烏大張城市群的區域經濟聯動效應,不利于區域合作與共贏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深入建立和完善區域合作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全面推動烏大張城市群的區域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日益成為烏大張政府區域合作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以烏大張3個城市為研究對象,探索構建烏大張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評價函數,對烏大張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動態耦合過程進行定量評價、分析與比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實現耦合協調的對策建議,以期為烏大張城市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與參考。
2 研究方法
2.1 指標體系的建立 依據區域性、科學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原則,綜合考慮影響烏大張城市化、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3個子系統,12個主要影響因素,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2.2 指標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中數據資料均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4—2017年),從而保證所獲取數據的可靠性和權威性。為消除子系統內及主要影響因素間各指標的量綱差異,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2.3 權重的計算 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2.4 耦合協調度模型的構建 計算公式如下:
[c=f(x)·g(y)·h(z)f(x)+g(y)+h(z)313];
[D=C×T];[T=αf(x)+βg(y)+χ(z)]
借鑒國內關于耦合模型相關研究成果[1-4],其中,T為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體現系統發展水平的高低;C為耦合度,反應系統間相互影響作用的強弱;[α]、[β]、[χ]為待定權數,本研究將其擬定為[α]=[β]=[χ]=1/3。
2.5 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判別標準 為更清晰反映出多系統耦合關系及過程,借鑒國內相關研究成果[1-4],將系統耦合度、耦合協調度設定為如下等級劃分類別,詳見表2、表3。
3 結果與分析
3.1 子系統及指標權重分析 3大子系統權重排名分別為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城市化;生態環境子系統中指標權重排名分別為城鎮化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城市建設用地占市轄區面積比重、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生態環境子系統中指標權重排名分別為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全年供水總量、全年供電總量;社會經濟子系統中指標權重排名分別為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地區生產總值。權重分布特征充分體現出生態環境保護在地區社會經濟及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社會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今后3大系統耦合協調發展過程中,應在提升新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同時,充分注重經濟建設效率、生態環境成效的并重。
3.2 耦合關系的時間序列分析 由圖1、圖2分析可知,烏大張3市城市化、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耦合度在2003—2016年間整體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大同市耦合度增長較為持續穩定,張家口市、烏蘭察布市耦合度表現為較大波動的增長過程,說明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3大系統之間日益融合協調發展進而呈現逐漸的耦合協調發展的趨勢。張家口市的耦合度等級始終處于高水平耦合階段,大同市與烏蘭察布市的耦合階段由磨合階段逐步過渡到了高水平耦合階段。從耦合協調類型來看,張家口市、大同市的耦合協調類型由城市化滯后型逐步過渡到了經濟滯后型發展過程,但總體來看,3個城市整體的系統耦合協調度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這與城市自身的城市化整體發展過程趨于一致,早期的社會經濟快速增長是以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慘重代價所換來的,系統耦合度很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生態環境條件不斷改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如何繼續提高烏大張城市化質量與效率,穩步實現社會經濟的快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生態環境效益,實現城市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未來將會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3.3 綜合評價時間序列分析
3.3.1 張家口市綜合評價指數分析 由圖3分析可知,張家口市綜合評價指數T總體呈現為緩慢上升趨勢,上升空間幅度很小,只上升0.12,各系統分指數總體水平較低,綜合評價指數得分也很低;城市化指數總體處于持續穩定緩慢上升過程中,在2009年之前,屬于城市化滯后發展類型,始終滯后于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2009年之后,城市化進程加快,處于迅速發展時期;生態環境指數總體維持在上升發展階段,2009年后始終處于生態環境超前發展階段,為總體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社會經濟指數在波動起伏過程中停滯不前,2005年之前經濟基礎整體水平較高,但是在2009年之后,社會經濟指數發展嚴重滯后,成為制約張家口市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城市發展過程中長時期處于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性發展過程中,今后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快速提高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是近期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3.3.2 大同市綜合評價指數分析 由圖4分析可知,大同市綜合評價指數T總體呈現為緩慢上升到趨于較低水平的平穩發展趨勢,2016年受生態環境分指數與社會經濟指數下降的綜合影響,綜合評價指數略有下降;城市化指數表現為2003—2008年的緩慢增長嚴重滯后性發展階段,2008年之后呈現出迅速發展趨勢,到2014年實現向城市化的超前性發展階段,快速城市化進程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環境;生態環境指數呈現為先緩慢增長,2010年達到波峰后又表現為緩慢降低的發展趨勢,生態環境建設總體維持在較低水平;社會經濟指數總體呈現為在波動中停滯甚至出現經濟下行趨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嚴重影響到大同市的整體城市化進程,對煤炭資源依賴嚴重的資源型城市大同市的社會經濟指數,由2007年前的經濟超前型、城市化滯后性發展階段逐漸過渡到城市化發展超前、型社會經濟滯后型城市發展階段,未來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是大同市將要面臨的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問題。
3.3.3 烏蘭察布市綜合評價指數分析 由圖5分析可知,烏蘭察布市綜合評價指數T長期處于緩慢小幅波動增長過程中,受系統分指數總體水平較低的長期影響,綜合評價指數得分很低;城市化指數總體呈現為迅速上升—回落—緩慢上升特征,城市化發展過程由城市化滯后性發展過程過渡為城市化發展超前性、城市化發展滯后型發展類型;生態環境指數表現為緩慢衰退、迅速增長、緩慢回落過程,2005年前生態環境超前發展,之后社會經濟發展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產生較大壓力,生態環境迅速回落,2012年后生態環境建設力度迅速加大,生態環境得到迅速改善和提高;社會經濟指數總體呈現為緩慢波動小幅上升過程,自2015年后實現了社會經濟超前發展階段,但整體社會經濟實力仍然較弱,產業經濟發展優勢不足,二、三產業經濟發展潛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夠合理,仍需進一步優化調整。作為資源貧乏型城市的烏蘭察布市如何立足于區域經濟環境背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穩步發展,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重點。
3.3.4 烏大張綜合評價指數對比分析 由圖6分析可知,烏大張3城市綜合評價指數經歷了交錯上升的發展過程,其中,張家口市綜合評級指數由倒數第1位上升到了第2位,大同市綜合評價指數自2008年迅速上升到第1位,烏蘭察布市始終處于落后發展階段。張家口市、大同市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發展趨勢,綜合帶動綜合評價指數表現為上升趨勢;烏蘭察布市工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仍處于第二產業占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第三產業仍處于產業培育發展初期,整體經濟發展實力不足,制約了綜合評價指數的得分,落后于張家口市、大同市。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烏大張2003—2016年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化、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逐漸實現了協同發展,呈現為耦合度較高的耦合協調發展城市化發展階段,體現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資金遠遠不斷的反哺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城市整體發展趨勢較為綜合協調均衡發展;耦合協調度發展趨勢都表現出緩慢上升態勢,但增長勢頭不夠穩定持續,整體耦合協調度發展水平不高,整體經濟發展不夠持續穩定,社會經濟發展潛力不足,對于城市化進程與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推動力不足,城市化效率與生態環境治理效果近年來表現不夠持續穩定,進而導致2016年其耦合類型同時表現為社會經濟滯后型發展階段。
4.2 建議 由于城市自身歷史、自然、資源、文化、經濟等發展潛力的有限性,充分限制了烏大張城市的整體發展步伐與節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扎實推進加強烏大張城市群之間的經濟、旅游、文化、教育、服務等方面的長期區域交流與合作,實現區域共享經濟的良性發展模式,探索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的區域合作經濟經濟增長點,共同推進區域經濟的共贏合作,實現經濟的穩定繁榮發展,是當前烏大張當前與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今后需逐步建立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支撐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協同體系,建立完善合理的區域經濟合作聯動機制,在持續穩步推進工業化和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設的同時,協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與水平,充分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積極引導和發展發展綠色產業,積極拓展城市經濟聯系之間的關聯產業,推動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的新型增長極。
參考文獻
[1]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廣州環境科學,1996(1):171-177.
[2]黨建華,瓦哈甫·哈力克,等.吐魯番地區人口經濟生態耦合協調發展分析[J].中國沙漠,2015,35(1):260-266.
[3]王宏衛,劉勤,柴春梅,等.新疆渭干河庫車河綠洲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3):78-83.
[4]王春萍,吳媚.西北地區人口—經濟—環境耦合協調度評價—以甘肅慶陽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2(60):41-4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