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袁結
摘 要:潛山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山區縣,境內山泉水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天柱山旅游的快速發展,農家樂餐館“泉水魚”生意日漸紅火起來,從而帶動了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的興起。該文總結了山泉流水養魚技術,以供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山泉流水養魚;成魚養殖;科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S9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071-02
泉水魚生長在長流不息,水體清新無污染,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活水中,攝食山區當地無污染的天然餌料,是地道的有機綠色食品。其肉質富含鮮味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鈣、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口感嫩滑,清新爽口,無泥腥味,深受人們的喜愛。山泉流水養魚是適合山區農民的小額投資項目,具有占地少、好管理、見效快、魚品優、效益好等優點,能有效促進山區農民增收,是山區產業扶貧的重要途徑。為提高山區農民山泉流水養魚技術水平,本文現將山泉流水養魚關鍵技術總結如下,供養殖戶們參考。
1 魚池選址
養魚池選建在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地勢比較平坦,避開山洪的山澗小溪流邊,河水清新無污染,注水排水方便,常年水流量基本穩定。水溫一般在15~30℃,若水溫過低,宜在養魚池前建一個曬水池提溫。水的溶氧量在7.0mg/L以上,pH值在7.5~8.5,呈弱堿性。
2 魚池建造
2.1 魚池面積 養魚池建造的池形、大小,依地形和水流量而定。在地形允許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土地為原則,池形能方則方,能圓則圓。水流量大的,魚池面積可大些;水流量小的,魚池面積應小些,一般可在10~50m2,魚池基本水深以1.0~1.5m為宜。山區石塊資源豐富,可用石塊砌筑池埂,池壁要適當高一些,以防山洪沖進池內和魚跳出池外,池壁用水泥勾縫,做到堅實無滲漏。
2.2 進水口建造
2.2.1 進水方式 按魚池水源所處地勢的不同,山泉水養魚池進水方式可設計成落差式和平流式。對水源地勢較陡的魚池,其進水可設計成落差式,即進水口與池面間設計成一定的落差,使水流順著地勢經進水管懸空灑入魚池,以增加水流與空氣接觸面,以有利于提高池水的含氧量。平流式進水在地勢平緩的魚池上多見,其進水口與池面沒有自然落差,水源經進水口平流注入魚池,此時在進水口上游要設置一個過濾網,防止野雜魚或污物進入魚池,過濾網的下游要設置防止魚溯水而上逃逸的攔逃網和用來調節進水量的閘板。
2.2.2 進水口位置 進水口的位置宜選擇在有利池水交換處,且盡量延長水源路程。山泉流水養魚池以長方形和圓形居多,長方形魚池,進水口要設置在對角上,以減少水流的死角,圓形魚池以圓周切線方向進水為佳,這樣可提高池水的有效利用率。
2.3 排水口建造 山泉流水養魚池的主要排水口應設在魚池的最底部。圓形池排水口設置在池底部的中心處,排水口上設攔魚柵,下連排水(污)管,排污管末端設置排污閥,池底自四周向中央要修建成10%左右的坡降,以便在底部中心排水口處形成渦流,有利于集污和排污。長方形池排水口一般設置2~3層,第1層是攔魚柵,第3層是控制水位的閘板。在山泉流水池的池壁距池底1m處一般都會設一個溢水口,作控制池水水位和部分排水、排污之用。不論是方形池還是圓形池,排水口斷面大小都應稍大于進水口,以快速排水、排污。
3 魚種放養
3.1 放養品種 山泉水水質清新,山區野生青草資源豐富,宜主養喜清水環境的草食性草魚,同時可搭配少量的鯉魚。
3.2 放養規格 放養的魚種應體質健壯,體表光滑,體色鮮澤,同齡同種魚種應規格整齊,大小均勻。若養成魚,放養的草魚規格為150~250g/尾,鯉魚規格為50~100g/尾。
3.3 放養密度 可根據魚池面積、水流量大小、餌料供應、起捕規格等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一般來說可按1m3的水體投放魚種500g左右。
4 投飼管理
4.1 飼料質量和品種 山泉流水養魚以養草食性的草魚為主,投喂的青飼料要新鮮、嬌嫩、無污染,主要有野生青草、水草、嫩菜葉和人工種植的青飼料等,池內要設置投放青料的浮于水面的草料框。投喂的精料要新鮮、不變質,主要有油餅類、糠麩、糟渣、谷芽、麥芽等,池內要設置沉于池水內的飼料臺,投喂的精料要投到飼料臺內。
4.2 日投飼量 草魚在水溫6℃以上就開始攝食。但剛放入池內的魚種對流水池的環境不適應,喜跳躍或成群在池邊游動,食欲不好,不宜立即投喂,一般在放養2~3d后開始少量投食。日投飼量要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水溫、水質、魚的食欲和活動情況,靈活掌握,一般為魚體重的4%~6%,以當天吃完為度,如遇天氣轉壞、魚生病等情況應適當減少投喂量。隨著魚體長大,日投餌量也要相應地調整增加。
4.3 日投飼次數 投喂次數要根據季節、水溫變化等情況而增減,每天可安排2~5次,以分次投喂效果較好。下午投喂的青飼料最好切成小段,以提高其適口性,當天傍晚要撈除吃剩的草渣,以免腐爛大量耗氧而敗壞水質。
5 流量調節
在一定養殖條件下,養魚池水體溶氧含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魚產量的高低。管控好注水量,合理調節池水交換速度,使池水溶氧量始終保持較充分狀態,是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同時,排水可帶出部分剩餌和魚的排泄物等污物,保持池水水質清爽,以減少魚病的發生幾率,加快魚類生長,也能提高養魚產量。因此流量調節是山泉流水養魚日常管理中一項重要工作,原則上應按季節不同和魚體大小來調節流量。
冬末初春水溫穩定在5~6℃時剛放養的魚種,經靜水越冬狀態進入流水環境要有一個適應過程,此時可將注水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使池水處于微流水狀態。
晚春、夏季和早秋水溫高,魚吃食量大,消化速度快,活動能力強,魚體生長快,魚耗氧量大,同時池內有機物分解快,浮游生物繁殖量大,同樣要大量耗氧,此時全天要將流量開至最大,保證水體有較高含氧量,以促進魚類較快生長。晚秋和初冬水溫較低,魚類食欲減退,此時要控制流水量,降低池水流速,以免魚過度游動消耗體力,不利于池魚越冬。冬季水溫低至1~3℃時,草魚已停止攝食,若池水流速較大,就會引起池魚長期溯水游動消耗大量能量,使魚體慢慢消瘦衰弱而死亡。因此,在冬季要嚴格控制水的流量,在保證池魚對氧量需要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的減少注水量,使池水處于相對靜止狀態,這樣魚群就能潛伏在水池深處安全越冬。
6 魚病防治
魚病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在山泉流水養魚日常防病工作中,魚池消毒、魚體消毒和魚病流行季節前的藥物預防是防治草魚病行之有效的3大措施。
6.1 魚池消毒 新建成的山泉流水養魚池要先注滿水,使流水刷洗池內污物和雜質,洗去新土中過多的重金屬鹽類,浸水數天后,關閉進水口閘板,排干池水,曝曬魚池10d左右,池內再注入15cm水深的清水,用生石灰0.15kg/m2或漂白粉10g/m2兌水全池潑灑進行消毒,消毒后10d左右放養草魚種。
6.2 魚體消毒 草魚種放養下池前必須進行魚體消毒。消毒時間可根據水溫高低而定,在水溫15℃左右時,將魚種放進盛有3%的食鹽水容器中浸浴3~5min,然后放魚下池。
6.3 預防措施 每年的“大麥黃”(5—6月)和“白露汛”(8—9月)時段是草魚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和赤皮病以及某些寄生蟲病的主要流行季節。而爛鰓病、腸炎病和赤皮病是導致草魚死亡率極高的3大疾病,在魚病流行期前有針對性采用藥物預防,是減少草魚生病,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手段。
6.3.1 全池潑灑藥物預防 (1)生石灰。每0.067hm2平均水深1m用生石灰8~14kg化漿全池潑灑,對預防細菌性爛鰓病、皮膚病有效,同時也能改善養魚池水質。(2)漂白粉。每0.067hm2平均水深1m用漂白粉0.75kg化漿全池潑灑,能預防細菌性魚病。(3)敵百蟲。每0.067hm2平均水深1m用90%晶體敵百蟲75g化水全池潑灑,能殺滅三代蟲、指環蟲、錨頭鰠、中華鰠以及它們的幼蟲。
6.3.2 投喂藥餌預防 (1)腸炎病:①注射滅活疫苗。②每50㎏成魚每天用大蒜頭250g加食鹽100g,大蒜頭搗碎成汁,做成藥餌投喂,每天1次,連喂4d。③每50㎏成魚用“4kg水花生、0.25kg大蒜、0.25kg食鹽”合劑與浸泡的黃豆一起磨碎投喂,每天2次,連喂4d,能預防草魚“腸炎”型出血病。(2)爛鰓病:①注射滅活疫苗。②每50㎏成魚用地錦草125g與面粉制糊拌餌,1天1次,連喂3d。(3)赤皮病:①注射滅活疫苗。②捕撈、搬運、放養過程中避免魚體受外傷。③每0.067hm2水深1m將五倍子1.5~3kg粉碎煮汁,連渣全池潑灑。
參考文獻
[1]鄭守銀,朱潔民,畢南開,等.實用淡水養魚技術[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2]雷慧僧,姜仁良,王道尊上,等.池塘養魚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198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