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芳 周鋒利 樊麗萍 周秋蘭 須奕骎 諸光明 朱敏
摘 要:為探索“花優14”在嘉定地區適宜的播栽方式,發揮該品種的產量潛力,2016年在嘉定區外岡鎮望新村進行了“花優14”不同播期機穴播和機插秧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機插秧有效穗雖少于機穴播,但由于穗型較大,穗總粒數和實粒數較多,千粒重較重,“花優14”機插秧栽培產量最高,機穴播早播田塊產量比晚播高。
關鍵詞:機穴播;機插秧;播期;花優14;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128-02
“花優14”是由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選育的以BT型不育系申9A和恢復系繁14配組而成的中熟晚粳雜交水稻新品種,2008年通過上海市品種審定。該品種具有株型緊湊、分蘗力強、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產量高、米質好、群體整齊度好、抗倒性強、田間病害輕、后期熟相好、綜合性狀優良等特點[1-2]。
上海市嘉定區常年種植水稻面積4667hm2左右,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水稻播栽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目前嘉定區水稻種植方式主要有機插秧和機穴播2種。關于雜交水稻機插秧研究報道[3]較多,但雜交稻機穴播種植研究較少,為了找到“花優14”在嘉定地區適宜的播栽方式,發揮該品種產量潛力,筆者開展了“花優14”不同播期機穴播和機插秧對比試驗,為該品種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品種為雜交晚粳“花優14”。
1.2 試驗條件 試驗地點位于嘉定區外岡鎮望新村。試驗田前茬休耕,pH值為6.35,土壤有機質含量25.24g/kg,水解氮177.20mg/kg,有效磷29.74mg/kg,速效鉀176mg/kg。
1.3 試驗設計 播量均為37.5kg/hm2,機插秧5月24日栽插,機穴播5月16日和6月9日播種,田間管理措施與大田生產一致。
1.4 測定內容與方法
1.4.1 苗情考查 田間定點考察苗情,按節氣考察記錄株高、總苗數、葉齡、綠葉數等苗情動態指標。
1.4.2 產量與產量結構考查 成熟期考察產量結構性狀,小區單打單收計實產,測量水分后折算標準水分產量。
1.5 數據統計分析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基礎數據分析,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莖蘗動態 由圖1可知,不同處理對水稻群體莖蘗數影響較大,5月16日機穴播基本苗110.1萬株/hm2,其莖蘗數也相對較多,水稻群體高峰莖蘗數較高,但單株分蘗力低,有效穗偏高,導致穗型偏小和千粒重降低;機插秧田塊基本苗最少,只有49.8萬株/hm2,其莖蘗數也相對較少,水稻群體高峰莖蘗數較低,但單株分蘗力強,穗型較大但有效穗數偏低。機穴播6月9日播種田塊基本苗85.1萬株/hm2,莖蘗數介于兩者之間。
表1的結果表明,機插秧、機穴播早播和晚播田塊高峰苗分別出現在7月7日、7月14日和7月22日。機穴播早播田塊高峰苗489.6萬株/hm2,雖然有最多的高峰苗,但是由于群體偏大,不利于個體肥料與養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導致其成穗率最低,僅為55.88%。機插秧田塊高峰苗僅為299.55萬株/hm2,有效穗卻有238.35萬穗/hm2,成穗率高達79.57%。機穴播晚播田塊高峰苗偉340.05萬株/hm2,成穗率78.97%。
2.2 不同處理對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機插秧和機穴播早播田塊株高、葉齡、綠葉數都無明顯變化規律,機穴播晚播田塊因播種時間較晚,生育期較短,葉齡較早播田塊和機插秧少1葉,株高也較矮。
2.3 不同處理對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從表3可知,機穴播5月16日早播田塊有效穗最多,但由于群體較大,阻礙了單株的發展,導致其實粒數最少,影響產量;機插秧有效穗雖少于機穴播,但由于穗型較大,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多于機穴播,千粒重較重,產量最高。通過試驗發現,花優14機插秧栽培產量最高,機穴播早播田塊產量比晚播要高。
3 討論
近年來,嘉定區水稻生產以小苗機插秧和人工直播為主要栽培方式。小苗機插秧有利于水稻高產群體形成,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但育秧流程繁瑣,成本相對較髙;人工直播符合輕型栽培,但基本苗難以控制,且群體分布不均勻,通風透光度差,常導致水稻群體偏大和草害嚴重。機械直播因其群體可控、省工節本的特點,逐步受到重視,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4-6]。
本試驗結果表明:機穴播早播田塊高峰苗489.6萬株/hm2,雖然有最多的高峰苗,但是由于群體偏大,不利于個體肥料與養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導致其成穗率最低。機穴播晚播田塊因播種時間較晚,生育期較短,葉齡較早播田塊和機插秧減少1葉,產量也較低。機插秧有效穗雖少于機穴播,但由于穗型較大,穗總粒數和實粒數多于機穴播,千粒重較重,產量最高。因此,花優14適宜采用機插秧栽培。
參考文獻
[1]蘇瑞芳,江健,方群英,等.雜交晚粳“花優14”機插栽培高產技術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4,30(3):98-101.
[2]馮加根,周燕,龔才根.不同機插密度對“花優14”大田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12(3):43-45.
[3]劉紅江,蔣銀濤,陳留根,等.不同播栽方式對水稻根系生長及產量形成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15,31(2):310-316.
[4]許軻,唐磊,張洪程,等.不同機械直播方式對水稻分蘗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43-51.
[5]袁奇,于林惠,石世杰,等.機插秧每穴栽插苗數對水稻分蘗與成穗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10):121-125.
[6]程建平,羅錫文,樊啟洲,等.不同種植方式對水稻生育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0,29(1):1-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