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 王勛
最近幾年,金融風險持續在股票、債券、理財產品、房地產、外匯和互聯網金融等市場與行業游走,引發了對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擔憂。監管部門相繼出臺多份金融監管文件,整治金融亂象。
去年年中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金融發展穩定委員會(金融委),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十九大報告也將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列為近期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筆者認為,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需要采取系統性的策略,不能總是分散作業,監管跟在市場后面救火,應該以“防范”為主、“化解”為輔。
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期間,我國經濟保持了長期的金融穩定,也是少數沒有發生過嚴重金融危機的主要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之一。過去的金融穩定主要是受到兩大因素的支持,一是持續高速增長,在發展中解決了不少風險因素;二是政府隱性擔保,支持了市場信心的穩定。但現在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2010年的10%以上回落到2017年的7%以下,這個變化令一些微觀層面的資產負債表惡化,金融風險上升。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出現了“風險性三角”,即杠桿率上升、生產率下降和政府政策空間收縮同時并存,道德風險問題也令政府的隱性擔保變得更加不可持續。
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是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是經濟增長減速,二是流動性相對充裕導致杠桿率上升,三是管制過嚴和監管不足同時并存。經濟增長持續減速背景下市場需求和企業投資回報下降,導致微觀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從而銀行貸款不良率和企業債務違約風險上升。造成中國流動性充裕的現象,有特殊的金融結構因素。因為銀行主導,所以多數金融交易便是債務;也有缺乏市場紀律約束的原因,失敗的企業不能退出,只好通過進一步寬松貨幣政策來穩定市場、支持增長。高杠桿率容易因期限錯配和基礎資產收益波動,引發金融不穩定。
金融體系管制過嚴,在經濟下行期和不確定增加的環境中,更多的信貸資源錯配到了效率較低的國有企業,同時也直接催生了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這些既增加金融的有效供給、又引發新的金融風險的業務形態。但分業監管的做法又造成了很多監管的空白地帶。在混業經營日益流行的趨勢下,分業監管很難有效防控風險。特別是在宏觀審慎監管加強的情況下,出于同業競爭和盈利性的動機,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利用分業監管模式下的監管空白進行監管套利,從事高風險溢價的金融業務,從而使宏觀審慎政策難以實現逆周期監管的效果。
因此,應對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需要系統性的策略,并遵循順應市場、支持創新和統籌政策的原則。首先,開放市場會帶來一些波動,但目前的很多風險其實就是管制過度造成的。所以防控金融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進一步推動市場化改革,讓市場機制真正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試圖繼續通過管制資金的價格與配置來穩定金融的努力,不但會降低效率,同時還會增加風險。
其次,金融創新是經濟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不能因為混業經營有風險,就想回到分業經營的模式;當然也不能因為互聯網金融出了一些問題,就一刀切地扼殺整個部門。應該支持能夠提高金融效率、增加金融有效供給的創新,并積極推動監管創新。要盡量讓監管體制適應金融業務形態,而不是反過來。
最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特征之一是觸一發動全身,分散式“各自為政”的監管行動很難真正見效,政策統籌至關重要。比如整治金融風險因素,既要協調行動,不留死角,又要防止共振,不觸發新的系統性問題。建立“金融委”只是實現有效政策統籌的第一步,還需要統一監管標準,構建合理的監管框架,在給定的法律政策下,各監管部門應互相協調、但獨立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