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彬
新時期,銀行要根據發展環境的變革盡快重塑發展模式,主動落實回歸本源、防范風險等重大戰略部署,在服務好實體經濟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新時代,銀行業發展環境的深刻變革對銀行傳統經營理念、業務模式、風控模式等形成嚴重沖擊,新的發展模式應該在不斷適應新環境中盡快重塑。
銀行發展模式的沖擊與重塑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銀行經營理念的沖擊及重塑。
一是由追求資產規模向重視發展質量轉型。借助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以及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實現快速擴張,2017年末銀行業資產規模達到252萬億元,十年間年均增速接近17%,銀行體系內普遍形成“大才是強”的觀念。目前,依靠同業擴張的途徑難以為繼,金融業必須回歸本源,重回穩健的高質量發展之道。
二是由重視對公業務向零售型、綜合服務型轉型。對公業務一直占據銀行業務的大半江山,可以說,過去銀行發展的黃金時期正是對公信貸業務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傳統對公客戶大量集中于產能過剩行業,受經濟周期和產業政策影響顯著,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對公貸款業務增速明顯放緩。反觀零售業務具有較強的抗周期性,金融市場業務為銀行綜合經營提供了眾多機會,銀行的經營理念逐漸由重視對公業務向零售型、綜合服務型轉變。
三是向輕型銀行轉型。傳統銀行業務競爭更多集中于存貸款領域,銀行對資本的消耗“較重”,普遍面臨資本約束的天花板。銀行應探索由傳統的單一貸款提供者角色向交易撮合者、資金組織者、財富管理者的多角色轉變,走上一條資本消耗更低、運營方式更集約、技術手段更先進的輕型發展道路。
四是向差異化發展轉型。隨著金融業態更加多元化,客戶會根據需求和體驗“用腳投票”,向更具差異特色的銀行轉移。明確自身優勢,找準定位,打造差異化發展戰略成為銀行安身立命的根基。未來,銀行應更多地從特色戰略、特色客群、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等方面打造差異化品牌,實現脫穎而出。
其次,銀行業務模式的沖擊及重塑也不容輕視。
一是授信模式由重抵押向重信用轉型。傳統授信模式以歷史數據和抵質押品為基礎,這種授信模式無法適應當代企業需求。如小微企業天然具有信用信息劣勢,新興科創企業通常資產少、風險高,綠色環保企業通常資產輕、擔保弱,但這些企業都在國家鼓勵的普惠金融、“雙創”、綠色金融范圍之內。銀行在授信過程中,要更多考慮行業和企業的現實特征,以重信用為基礎探索創新性授信模式。
二是渠道由靠網點向靠網絡轉型。過去,物理網點是銀行的基本形象,網點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預示銀行的影響力。隨著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網上銀行為代表的“輕渠道”服務平臺紛紛上線,傳統物理網點成本高、效率低的劣勢開始顯現,信息科技越發達的地區,新興渠道對物理網點的替代率越高。未來,銀行服務渠道朝著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轉型已是必然趨勢。
三是服務由靠人工向靠科技轉型。傳統銀行營銷、授信、風控等前中后臺各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迅速發展,依靠科技手段營銷、獲客、展業、風控的新模式,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未來,科技將以更深的程度滲入銀行經營的方方面面,主動擁抱科技創新是銀行的不二選擇。
四是業務結構由重利息收入向拓展中間業務轉型。在過去存貸利差相對固定時期,利息收入基本保證了銀行收入來源,中間業務收入比重不高。當前,利差收益逐漸收窄,拓展中間業務收入,提高手續費、傭金、咨詢顧問費等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成為銀行拓展收入來源的重要手段。中間業務收入已被視為衡量銀行綜合化經營能力的指標。
再次,是銀行風控模式的沖擊及重塑。
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經濟主體的關聯程度更加緊密,銀行的風險特征更加復雜。國際方面,我國對外開放進程和力度加速,與世界經濟更深度融合,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向我國的傳播能力和速度都會有所提高,銀行不僅會在國際業務中受到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演變的影響,也會因國外風險傳導至國內而受到牽累。國內方面,金融體系內的跨行業、跨市場業務更加頻繁,銀行與客戶之間、與同業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傳統風控技術顯得捉襟見肘。為全面落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大部署,提升風險管理質效,探索依托于先進科技的新型風控手段既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銀行發展的新機遇
新時期,銀行要根據發展環境的變革盡快重塑發展模式,主動落實回歸本源、防范風險等重大戰略部署,勇于承擔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體責任,在服務好實體經濟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第一,消費金融。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居民收入逐年增長,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持續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我國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5%,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銀行應該抓住國家消費轉型升級的機遇,深入強化信用卡等傳統消費金融業務,積極拓展耐用消費品貸款、文化、醫療、旅游等新型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打造新增長點。
第二,綠色金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速,頂層設計和基礎性制度安排日趨完善,綠色投融資工具日益豐富。銀行要樹立綠色金融理念,聚焦清潔產業結構、清潔能源結構和清潔交通運輸結構的轉型機遇,充分利用貼息、擔保、再貸款等綠色信貸優惠政策,引導資源更多流向節能環保領域;建立多層次的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以綠色貸款為基礎性服務,積極探索綠色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加強綠色金融合作,促進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保險、綠色基金協調發展。
第三,普惠金融。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十九大報告多次強調“補短板”“強弱項”“降成本”“扶貧”“改善民生”等內容,這些政策保障為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契機。同時,面對銀行業盈利收窄、競爭加劇,發展普惠金融成為銀行開拓市場、差異化發展的有效選擇。我國普惠金融的服務能力和專業水平還有提升空間,未來圍繞打造差異化特色,服務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雙創”、“三農”仍然具有較多機遇。
第四,科技金融??萍贾蔚慕鹑诜漳J?,通過網絡化運營降本增效,提升客戶體驗,既有效挖掘了傳統銀行的優勢,又帶來新的生命力。依托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服務平臺,滿足客戶存、取、借、記等多元化需求,重構業務競爭力;依托深度學習逐步取代傳統人工評審,降本增效;依托智能投顧升級的理財咨詢,準確分析客戶風險偏好,提升專業性和特質性;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提升風控能力,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效降低損失和欺詐可能性。發展科技金融是銀行向科技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必經之路。
第五,私人銀行。私人銀行客群通常來自于零售客群的篩選和輸送,對接零售銀行的財富管理等業務具有獨特的優勢,但目前高端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與我國私人銀行服務的供給不足形成反差。隨著市場宏觀環境和家庭微觀環境的變化,高端客戶需求更加豐富化和個性化,除了通過金融產品實現保值、增值外,對咨詢顧問等非融資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銀行可關注稅務籌劃、子女教育、消費旅游、醫療健康、藝術鑒賞等領域的業務機會,打造高端客戶的私人金融管家,提升中間業務收入。
第六,投資銀行。投行業務是銀行業務延伸至直接融資市場的重要渠道。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和信貸成本提升,企業直接融資意愿增強,為投資銀行業務提供廣闊的市場。未來,投資銀行業務可以聚焦醫療健康、文旅消費、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客戶領域,以投貸聯動等開創傳統信貸業務的新模式,圍繞顧問業務打造投行業務產品線,探索融資發債、資產證券化,打造輕型化產品服務體系,緩解資本充足壓力。
第七,交易銀行。交易銀行業務能夠有效增加客戶粘性,形成交易資金留存,帶來低成本存款,同時向上下游拓展業務范圍,延伸交易場景,穩定供應鏈。未來可重點關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境金融服務和產業升級下的新供應鏈金融服務。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動國際化布局,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貿易融資、跨境現金管理、國際結算等全方位一體化的產品和服務。以供應鏈生態場景服務為基礎,整合融資、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等產品,提高服務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