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現在‘盆景較多、但‘森林不多,對這個問題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沙海林副主任的發言一針見血。9月26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舉行分組會議,審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常委會組成人員、列席人員和人大代表討論熱烈。
分類標準還需更精準管用
做好生活垃圾管理,首先要從源頭上分好類,如果做好分類投放,能大大減少后續工作量,提高后端處理的效率。
討論中,許多組成人員都提出,要進一步明確垃圾分類的標準,提高分類投放的準確率。莫負春副主任認為,垃圾分類的類別和范圍要從投放者角度考慮,從生活習慣、投放數量和頻次來調整分類排序,首先是有害垃圾,然后是可回收垃圾,第三是濕垃圾,第四才是干垃圾。對于可回收垃圾,依次為廢紙張、廢織物、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對于濕垃圾,第一是廚余垃圾,第二是過期食品,第三是瓜皮果殼,第四是花卉綠植。
“干垃圾定義為除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廢棄物,容易引起異解,建議調整。”吳健生委員建議。周丙輝代表建議列出分類目錄,會同相關高校和政府加強專題研究,借鑒國外和兄弟省市一些好的技術手段。屠涵英代表建議改為分有毒有害、可回收和易腐垃圾三類,老百姓更好接受,也和國家規則接軌。
趙福禧委員和周瑜代表建議建立統一的分類標識,在垃圾箱、垃圾運輸車輛上多做一些示范標志,讓市民能清楚地知道哪種垃圾扔到哪個垃圾箱。
林杰委員提到了分類的強制性問題。他認為改變行為習慣不能單靠說教,還要采取強制性措施。對有害垃圾,不能僅僅鼓勵生產者、銷售者通過各種渠道予以回收并安全處置,要采取強制性處置措施,明確對有害垃圾的強制回收。在分類投放上要有一些處罰規定,對老百姓要以正面激勵為主,對做得好的老百姓,可以予以表彰,進行鼓勵激勵;在收運處環節上的處罰力度要加大,提高收運處企業的門檻和資質。
源頭減量規定剛性不夠、操作性不強
“源頭不解決好,在末端處置上就很難,要有配套組合拳來解決。”施超委員認為,條例(草案)在源頭減量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強,比如,過度包裝和不可降解包裝問題。他建議,設置過渡期,如果采取過度包裝和不可降解包裝,就向企業懲罰性收費,督促企業用這些費用建立更完善的物流系統和技術;確定期限,全面禁止過度包裝。關于“禁塑”問題,要培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合理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塑料包裝袋。還有食品加工問題,要推廣凈菜,在源頭減少菜皮等垃圾的產生。
陳靖秘書長認為,源頭減量的重點首先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相關的組織,目前的相關規定不夠剛性,諸多條款中均用到了“倡導” “鼓勵”等詞語,“建議法規更剛性一點,改‘倡導為‘應當”。
李迅雷委員建議對制造垃圾的物流企業增加垃圾處置(減少、生物降解等)責任,以利于減少流通領域的包裝物、包裝袋,如借鑒德國包裝廢棄物法中關于對包裝袋征收綠化稅、對降解塑料袋免稅、對物流采用標準化物等規定,進一步增強法規的可操作性。
“建議增加生產者、銷售者對商品進行包裝不得違反國家限制過度包裝的強制規定。”列席的吳祖強代表建議,如果銷售者違反規定就應該強制性下架,不得銷售。
餐廚垃圾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李富榮委員提出,盡管目前全市的污水排放系統不符合相關標準,但對新建樓盤的生活污水排放可以在標準上進行規范和明確,同時老舊小區有沒有進行管網改造的條件也值得深入研究。
宣傳先行的引導力還不夠
生活垃圾管理關系千家萬戶,是生活方式的革命。討論中,眾多委員都提出要利用各種形式加大宣傳。
應雪云委員認為,條例(草案)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三條對基層宣傳教育和宣傳教育主體責任都作了一些規定,但力度還不夠,應當要更充分地體現發揮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媒體作用的要求,繼續強化進企業、進單位、進公共場所,發揮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基層自治組織宣傳作用的要求,可以考慮形成三年專項計劃強化宣導。
李碧影委員、王曉東委員和李富榮委員都提到,宣傳輿論先行很重要。李碧影委員建議將條例(草案)第四十三條宣傳教育放到總則。王曉東委員認為,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宣傳形式,不僅要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更要加大生活垃圾分類意識的宣傳。李富榮委員認為,要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平臺,尤其黃金時段的電視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做到人人知曉。施超委員建議可以通過手機APP識別幫助市民進行分類。
林杰委員提出,市里要有一個部門牽頭統籌宣傳工作,對基本規范、基本內容的宣傳要全市統一、標準一致,形成宣傳工作的合力。列席的李世平同志建議從垃圾處理的標準、流程、方式、垃圾筒的標識等各方面,制作公益廣告片。
“要讓全民參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社區居民等都要參與其中,匯集各方面力量”,黃山明委員提出要強化宣傳教育、推進社會動員,特別是一些需要重點突破的難點和分歧點,要繼續到基層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共同破解。
收費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有待研究
條例(草案)第六條明確,個人和單位作為垃圾生產者,都要“承擔產生者付費責任”,規定“本市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目前單位已經在執行,但是對居民還沒有收費。
委員們對是否要對居民產生垃圾收費以及如何收、收費標準如何等問題討論熱烈。很多委員表示應該要充分研究論證。魏偉民委員提出,單位生產的垃圾和居民生產的垃圾收費是否一樣、對每戶家庭進行收費在現階段能否實施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建議拿出具體方案進行聽證。田春華委員認為,收費不是不可以,但必須要把收費機制想清楚,收了以后到底效果如何要有論證。
“條例(草案)中有些條文尚不是很清晰。比如,收什么費、為什么收費。”丁偉委員建議現階段還是以不收費為主,重在引導居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投放習慣,有利于動員居民廣泛參與。實踐中單個小區垃圾分類管理費用增加多少,還需要進一步論證。施超委員也認為,前期要通過政府加大投入,鼓勵市民改變生活習慣,等大家養成分類的習慣后,再進行收費。陳必昌委員認為,對于個人產生垃圾者收費,與上海實際情況不符,很難做到,對于單位承擔產生者收費是很有必要的。錢雨晴委員和胡秀靖代表均建議少收費、不收費,減輕企業和老百姓的負擔。
有委員提出,收費是想做但還未做、沒設計好的事,對市民進行垃圾收費,還需要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收費是重大問題,不應混在第六條里”,李鳴委員建議將收費的條款獨立成條,講清楚收費的道理。而孫雷委員認為可以設立專章,明確如何收費,探索一個良好的收費機制,真正推動垃圾分類工作。
各方責任尚未理清
垃圾分類處理并不是某一個部門的工作,需要舉全市之力去推進,多管齊下,且在方法上也需要分步實施推進。
莫負春副主任認為,條例(草案)第五條關于鄉鎮街道的職責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希望區級層面能夠統籌。李碧影委員也提到,區綠化部門、物業服務企業、鄉鎮街道辦事處對生活垃圾管理責任邊界不夠清楚。
“條例(草案)第4條中的市級部門職責,表述不夠清晰,各部門職責缺少主次輕重的區分。”鄭沈芳委員提出,對于垃圾分類管理的總體規劃、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垃圾分類的智能化等問題,需要有一個統一性的操作規范,政府各部門的管理充分到位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要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垃圾分類管理工作。
屠涵英代表認為,條例(草案)中規定的職責過于宏觀,希望進一步細化,涉及部門職責交叉的地方應當更加清晰。如,第十八條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涉及政府部門方方面面。希望有單獨一章,明確把政府職責切分得更清楚。
“垃圾分類管理上,應當突出市政府的主導地位,將市政府在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上的職責完全轉化為一個聯席會議的職責并不合適”,魏偉民委員建議增加市政府負責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相關表述。
而周丙輝代表則提出,要企業責任先行,特別是要明確對有害垃圾的強制處置機制,讓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