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鋒 肖小清 向諄

近年來,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長,有效專利數量超過一千件的企業比比皆是,像華為、格力、南方電網等企業,當前有效專利數量已超過一萬件1。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專利,企業必將面臨專利價值分級管理的問題,這是專利價值發現、價值挖掘及價值實現的基礎2。本文僅從企業專利價值分級實施過程的角度進行研究,不涉及評價模型的構建,希望能為企業實施專利價值分級工作提供參考。
企業專利價值評價實施現狀
目前,企業專利分級工作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專利申請前的技術交底書評價,第二種是專利授權后為了實現專利維持、專利報獎、技術投產、專利訴訟、專利交易、專利質押等目的而進行的有權專利評價。
(一)專利申請前評價3
技術交底書的評價多從技術和法律維度展開在線評價,技術專家主要評價技術的先進性并確認是否屬于技術秘密,法律專家主要評價授權前景,評價結果為是否申請專利以及是否重點保護。
(二)專利授權后評價
專利授權后的評價目的較為繁多,評價方法也較多。例如:
維持評價。企業多是在縮減經費開支的情況下,選取非產品/工藝技術的工裝夾具、不再生產銷售的產品外觀、不可能再使用的淘汰技術等專利進行放棄。
專利報獎。企業多是挑選技術最為先進、市場影響力最大的專利完成專利獎的申報。
專利交易/質押。企業多是以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等實現價值的評估計算。
但是,以上專利價值評價工作均為特定目標下的周期性專利篩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隨著專利篩選目標的不斷變化,專利價值評價的標準不統一,且多為單一或少量評價指標篩選為主,難以準確地發現高價值專利。
其次,以上評價活動多為突發性需求,由于未進行全面規劃和指標數據收集,導致評價結果準確性較低,難以實際表征專利價值度。
最后,以上評價活動多為不連續發生,且評價指標方法不統一,導致專利評價數據的“孤島”,難以關聯使用以滿足多變的評價需求。
因此,企業急需從多變的專利價值評價目的出發,構建一套全面系統的專利價值分級管理體系,打破“信息孤島”,使得存量專利得以集中評價,增量專利得以跟蹤評價,從而實現專利的市場化運用。
針對企業設計的完整的價值分級管理體系,應當包含價值評價模型構建、價值評價過程組織、價值評價結果分級及其他價值評價保障工作,下文將逐一說明。
企業專利價值評價模型構建的關鍵要素
專利價值評價模型是價值分級管理的基礎。目前,評價模型主要以計算機評價模型和人工評價模型為主,具體包括IPscore評估系統、Patent Strength(專利強度)、DPI專利指數、專利價值分析指標體系等4。在此基礎上,《高價值專利篩選》一文提出了五大專利價值評價維度,分別是技術價值、法律價值、市場價值、戰略價值、經濟價值,共涉及21個二級指標5,具體如表1所示:
以上指標體系已經較為全面和完整,但是企業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根據自身行業特點進一步完善,其中關鍵性影響因素包括:
首先,企業專利價值分級評價工作專業性較強,絕非企業知識產權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工作,一旦涉及非知識產權專業人員,就必須保障評價指標的可讀性較強、獨立性較強,才有可能保障評價結果的可靠和準確。
例如,技術獨立性指標主要指待評價專利技術是否可自由實施,是否依賴于他人的在先專利許可及配套技術。該指標技術性較強,一般由技術專家來評價,但技術專家不一定擅長在先專利的查找,也不一定擅長專利保護范圍的對比分析,均可能導致評價結果的不準確。并且隨著技術的發展,產品的技術集成度越來越高,僅憑一篇授權專利就能夠實現產品技術自由實施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因此,企業在專利價值體系構建過程中,應當刪除或重新定義此類指標的評價方法及尺度。
其次,企業專利價值評價模型應當結合行業特點及企業自身發展現狀來構建,不能照搬官方或其他成熟的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應在滿足評價要求的前提下重新進行指標篩選及模型組合。
例如,《高價值專利篩選》一文提出的五大維度價值評價體系原本較具創新性,但當前大多數企業本身在經濟價值維度這一項鮮有作為。為保障價值評價結果能夠實現專利分級的目標,部分專利運用行為較少的企業應當刪除該維度,或降級為市場/戰略維度的二級評價指標,從而降低評價維度,提升各評價指標的顯示度。
最后,企業專利價值評價工作任務繁重,一般由技術專家和法律專家共同評價,因此評價指標應當適當簡化,刪除存在關聯/交叉關系的指標、非必要性指標,以關鍵指標的評價來實現分級。
例如,技術價值維度中涉及多個指標,其中技術當前先進程度最為重要,而成熟度在企業層面評價的數據區分度較小,獨立性評價的難度較高,可替代性評價的準確性不足,應用前景評價與市場維度存在交叉關系。因此,根據企業評價需要,可在該維度僅保留先進程度作為評價指標,刪除其他顯示度較低的指標。
企業專利價值評價流程
專利價值評價模型包含多個維度,但為了降低評價成本和周期,一般選擇同時具備兩個或以上維度評價能力的復合型專家來進行評價。
復合型專家在開展專利價值評價過程中,能夠同時開展多個維度的評價,但評價維度分散、專利技術方案分散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其評價難度增加、準確性降低。因此,建議企業通過以下方式開展專利價值評價:
(一)發明人自評
發明人一般是一項專利技術的“最知情人”,應當由專利的主要發明人首先進行自評,評價專家以發明人自評結果為依據展開綜合判斷,更加準確高效地獲得最終評價意見。其中,發明人自評得分是否參與專利最終評價得分的計算,可根據自評情況進行調整。
(二)專利技術分類
企業技術研發一般涉及多個技術領域、多個技術方向,因此在評價開始前應當首先建立技術分類體系,并將待評價專利按照技術分類體系進行分類,以作為專家組篩選的依據。技術分類體系示例如表2所示:
(三)遴選專家組
專利信息是集法律性、技術性、經濟性于一體的復合型戰略資源6,因此專家組的篩選應當包含法律專家、技術專家、經濟專家,至少也應包含法律專家和技術專家。具體選擇的專家應依據上文技術分類體系來進行篩選,篩選后可按照評價內容進行分組,每一組應當包含兩至三位評價專家,評價得分以專家組組長為準,或通過權重計算得出最終得分。
(四)專家組評價
依據上文分配的專家組團隊,首先開展專家組評價前培訓,使得專家組成員掌握評價方法及原則,保障評價的準確性,而后再開展會議評價或在線評價。
(五)評價結果匯總
根據專家組評價得分及意見,參照評價模型及方法,計算專利價值評價總得分、各維度得分、各指標得分,形成專利總體處置意見或專利價值評價報告。
企業專利價值評價結果分級
依據專利價值評價總得分進行分級時,如果待評價專利各項維度指標得分均較高,即可獲得較高價值分級;如果待評價專利各項維度指標得分均較低,則應獲得較低價值分級;如果待評價專利在某些維度得分較高、某些維度得分較低時,可獲得中間價值分級。
但是,待評價專利中,能夠獲得較高價值分級或較低價值分級的專利都較少,而獲得中間價值分級的專利較多,依照該方法,可能無法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現有專利的價值分級。同時,雖然專利中蘊藏著技術、法律、市場等不同維度的價值,但是企業卻未必同時需要所有這些維度的價值,故而專利價值評價應當充分考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專利運用的實際目的。
例如,一項專利技術維度得分滿分10分,法律維度因保護范圍及穩定性不佳導致得分4分,市場維度因前景尚可得分7分。由于法律維度上存在缺陷,該專利無法獲得較高的價值評價總分,從而無法獲得較好的分級結果。但是,假設企業計劃將該技術產業化,依靠產品或技術轉讓銷售而非訴訟維權獲利,則該專利對企業或行業都可能存在較高價值,而其法律缺陷可通過后期的專利挖掘與布局來彌補。
因此,在以上專利價值總得分分級的基礎上,企業應當結合各維度及指標得分,從企業專利運用、技術轉化等角度提出新的價值分級方法,例如:可將待評價專利分為四級,分別為核心專利、重要專利、一般專利、低價值專利,其中根據企業及所在行業現狀,其占比關系可設置為10%、30%、45%、15%。具體劃分方法如下:
核心專利(10%):
已經發生專利對外運營行為并產生效益,包括許可/交叉許可/轉讓/標準化/入專利池/參股等;
或已經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國家級專利獎項/省部級科技獎項/省部級專利獎項;
或專利價值評價總得分9分以上;
或技術維度得分9分以上;
或市場維度得分9分以上;
或戰略維度得分9分以上。
重要專利(30%):
技術維度得分7分以上,或技術先進性得分7分以上等;
或市場維度得分7分以上,或市場占有率得分7分以上,或市場規模得分8分以上等;
或戰略維度得分7分以上,或自營業務符合程度得分7分以上,或他人實施情況得分7分以上等;
且法律維度得分4分以上,或保護范圍得分5分以上,或穩定性得分5分以上等;
一般專利(45%):
除核心專利、重要專利、低價值專利以外的專利,均可定義為一般專利。
低價值專利(15%):
技術維度得分2分以下,或技術先進性得分2分以下;
或戰略維度得分2分以下,或自營業務復合程度得分2分以下,且市場維度得分3分以下;
或專利價值總得分3分以下。
以上各級專利占比及級別劃分的具體數值,應當根據各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企業專利價值評價的工作保障
臨時性的專利價值評價工作往往緊急且繁重,一方面繁重且多樣的指標評價工作導致評價數據的不準確性較大,另一方面臨時性評價無法實現對所有專利資產的梳理分級。因此,為實現企業專利資產的分級管理,應當將價值評價工作界定為日常管理工作而長期持續性開展,且在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保證專利價值評價工作得以有序開展。具體包括:
(一)構建產品/技術分類體系,實現專利與產品/技術的分類對應,為專家篩選及評價分類提供基礎;
(二)構建專家庫體系,依據產品/技術分類體系構建企業專利評價專家庫,供專利價值評價過程中篩選專家組;
(三)搭建專利價值評價系統,實現專利價值評價模型建立、專利分類、專家庫管理、專利價值流程化評價、專利價值得分計算及其他數據的維護工作能夠在線完成,支持評價分級工作的全流程管理;
(四)其他數據維護更新及必要的準備工作。
結語
本文從企業專利價值分級管理實施的角度出發,在企業專利價值分級管理研究現狀、評價模型建立、評價過程實施、價值分級方法及價值分級工作保障機制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企業在開展專利價值分級管理實施的過程中,能夠避免對現有評價模型研究成果的全盤照搬,進而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在各環節均做出適應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