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兆銘 姜乃煊 李思言
(大連民族大學建筑學院,遼寧 大連 116650)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推進,少數民族村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城鎮化在給村落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村落文化景觀帶來了巨大沖擊。如何整合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如何正確認識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內涵與價值,如何探尋不同地域環境下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保護過程中的異同,實現少數民族村落保護的可持續性,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少數民族村落的對比研究是認清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是針對少數民族村落發展過程中,因認識上、保護上、管理上的諸多問題導致少數民族村落文化特色缺失,而進行的針對性探討。
為了增強不同地區跨文化村落比較研究的可比性,選點主要集中于東北及西南地區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本文中所研究的東北地區村落主要以遼寧省的滿族、蒙古族、朝鮮族村落為主;西南地區村落則主要以貴州省的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羌族等村落為主。這些典型村落,選址都是依山、擇水、傍田,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并具有一定的防御性;都是由同一宗族發展起來的,宗族因素對村落形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文化層面均體現出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民居形態融入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按照文化生態學中文化生態系統結構的構成方式,以及保護研究的側重,將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系統結構分解為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本體系統和生境系統(見表1)。

表1 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系統構成
本文研究針對不同民族的典型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對其本體系統中的生產、生活、空間文化景觀進行充分對比。在村落的形成、發展與文化演變的過程中,這些村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內、外部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導致這些具有較大差異,發展趨勢也不盡相同。
少數民族村落是居住、生活、生產活動的物質載體,綜合體現地理環境、地域文化、鄉土特色和獨特的生活方式[2],是區域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凝聚。村落文化景觀本體現狀的對比主要從生產型文化景觀、生活型文化景觀和空間型文化景觀三個方面展開。其中生產、生活型的文化景觀是村落文化景觀的核心與靈魂,空間型景觀是村落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
表2所列的三個典型少數民族村落包括一個土家族村落、一個羌族村落和一個滿族村落,盡管屬于不同民族,又地處不同區域,但在生產型文化景觀方面有很多相近之處,比如農耕田地、養殖場地均為生活景觀的必備要素。
而在生活型文化景觀方面,則具有較大差異,如民俗生活、信仰方面各有不同,展示出民族的獨特性。取水方式是生活景觀中的重要方面,如西南地區的村落為了生產生活的便捷,或是利用溪河支流的落差引水入寨,或是讓水渠和道路走同一路線形成暗溝,這種取水的特色體現在水路流向的多功能考慮,這既有利于生活使用又有利于聚集人流,促進交往。

表2 部分選點調研村落中生產型、生活型文化景觀現狀
作為物質載體的空間型景觀,不同民族又是各具特色(見表3)。如漆樹坪羌寨建筑多為合院式建筑、布局緊湊,建筑肌理緊密且自由。斑鳩井的民居多為三合院和獨棟長排建筑,有的沒有院落和院墻,院落形式自由,建筑肌理相對分散。從整體上看,西南地區的這兩個村落在建筑肌理上體現出與地形地貌的充分結合,這種建筑肌理形態作為文化資源的重要部分得到一定保護。與此相對,東北地區的腰站村,整個村落的2/3的民居為新建項目,建筑肌理整齊規則。在新建的過程中居民缺乏對本族建筑文化的認知,新建民居中普遍缺少對傳統建筑特色的傳承,原有的院落式的建筑肌理也未能得到充分和有效保留。

表3 部分選點調研村落中空間型文化景觀現狀
在保護過程中提高對村落里原住民的關注,形成以原住民為主導的多方參與的保護主體。一方面原住民具有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構成了文化景觀中的生產景觀與生活景觀,是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中的靈魂與核心。在村落的發展過程中對生活、生產進行最少干預,真正保護村落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原住民作為保護主體中的主要群體,應引導他們對本族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態度,提升文化自覺與自信成為民族文化保護的參與者與傳播者,避免無意識的破壞。他們的自主參與和管理是少數民族村落保護的重要方面,是真正的活化保護。
傳承“村落民族文化基因”,突顯地域特色,展現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生命力。明確地域與民族差異,認識與評價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的價值是進行合理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根據建構的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的系統結構,建立合理的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評價框架,回歸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體地位,是進行少數民族村落保護的重要方面。其中村落民族基因關注除物質景觀如村落形態、格局、建筑結構、空間等方面內容,還關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探討使其與當代社會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保護適合少數民族村落發展的社會、文化、生態和經濟環境,強化保護規劃編制的合理性,增強國家、地方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時引入社會資本,為村落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改善自然地域環境所帶來的限制條件,減少對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的制約因素,提升少數民族村落中的原住民生活環境的質量,提供原住民能夠適居、宜居,并在其從事生產活動的社會生態環境;健全保護法規與管理監督機制,避免對村落資源的過度開發與占用;積極培育能夠延續、傳承民族文化,能夠創新性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能夠綜合平衡多元效益,促使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走向可持續的文化生態環境。
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是具有動態性和內在生命力的,在保護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強調跨區域文化間村落保護經驗的借鑒與交流,體現在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研究過程中的開放性;另一方面強調不同地區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要避免同一化的趨勢,在比較研究中看清“問題”及其“根源”,建構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的結構體系,在保護中凸顯地域差異、民族差異,保持特色發展,實現少數民族村落文化景觀活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