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第六十五中學 周小娟
2018年4月28日,學校數學組進行同課異構研討課,課題是《認識三角形(第一課時)》,筆者參與授課。結合授課前的準備、授課時還有課后同科教師的評價,我對本節課做了新的思考與反思。
學生在小學階段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對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相關性質缺乏系統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語言表述三角形的概念還有所欠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空間觀念、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養,為三角形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演繹推理能力及使用數學語言、符號表達思維對象和思維結果的能力還未達到一定的水平。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認識三角形”的第一課時,是小學學習的三角形相關知識的延展,是后續學習多邊形的知識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直觀觀察、實物操作、探索、歸納等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學習經驗,對課本知識呈現的順序進行調整。講解三角形概念之后,引入三角形的分類。學生根據教師呈現的問題,結合小學已有的知識儲備,能快速按角的大小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再引導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他分類情況。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驗證說理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學生根據小學的學習方法,主動探索三角形的內角和。小組交流討論,探討有沒有其他不同的解決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的同學撕一個角,借助以前學習的平行線性質與判定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最后教師跟同學們一起總結方法,根據撕兩個角、一個角可以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為180°,教師引導同學們思考:不撕角能不能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學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在備課時考慮到從學生已有的三角形知識出發,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中生成新的知識,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學會”轉向“會學”。
課件出示用遮擋板遮住的兩個三角形,探究下列問題:
(1)圖1中的兩個三角形分別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2)圖2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為什么?
(3)根據這些角,你能給三角形分類嗎?
思考:按照角可以給三角形分類,還有其他分類方法嗎?

圖1

圖2
接下來的課程我們將從角和邊的角度進一步研究三角形,本節課我們先從角入手。
問題1:展現小學階段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的情景。
探究過程: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并小組討論交流。
問題2:我們知道了,將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撕下來,拼在一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還有沒有其他方法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為180°?
探究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驗證結果。
探究過程:動手操作——大膽猜想——驗證結論。
我們不僅通過動手操作,能從直觀上觀察得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還能通過有理有據的說理來驗證。這也是研究圖形性質的一般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細節的處理不太恰當。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對有些細節知識點的把握不太恰當。比如在擋板處,當有一個銳角確定時,判斷這個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這里教學時,認為學生已有三角形的分類與三角形內角和的基礎,所以實際教學中,根據個別同學的回答快速給出結論。
在備課時,認為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是難點,由撕角到不撕角的驗證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但在實際處理中,由于初一階段關注更多的是合情推理,所以演繹推理在這里要求有點高,個別同學理解較困難,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學法三結合的教學設計較好,但在實際教學中,生對生、生對師、師對生之間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不夠強。
課前準備較充分,但對預設的思考不是很多。教學必須有預設,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突破方法。教學是有生成的,抓住課堂的每一個契機、每一個可生成的知識點,引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思維過程中生成知識。教學要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建設有規則的自由課堂。
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才能收獲更多。這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思考,總結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方法,為更好的教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