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 陳芝娟
隨著年級的升高,當數學作業逐漸褪去簡單趣味的外衣而變得愈加復雜煩瑣時,就會有學生慢慢失去對數學作業的“青睞”。那么,除卻常規,如何設計中高年級作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形成有效方法,提升思維能力呢?結合教學實際,思考如下:
預習性作業是學生課前獨立思考、自主嘗試的作業(如下圖)。學生通過預先學習,知曉新課內容,提出研究問題,嘗試探究解決。這樣,當他們踏入課堂之時,就有底氣、有信心,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不斷修正自己之前的分析思路。而對于老師來說,通過課前批閱,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程,也能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課堂專項輔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預習單的完成情況,還可以反映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習慣等。設計、利用好預學單,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助推器,也能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源,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成長為“我要學”“我能學”“我會學”。
單個的練習與作業只是就題論題的解答,無法形成知識間的勾連,自然也就體現不出更大的優勢與效率。“整合”就是把零散的東西彼此銜接,從而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
由一題作為基礎題,生發變化出多題,且每題間既有聯系又有差異,形成一個題組。解答這樣的變式題,要時刻留意各題間的異同,不斷比較分析,從而確定思路和想法,因而對學生來說,這份整合性作業更具挑戰性,也更有成就感。如:
(1)小林和小軍練習跑步,他們從相距200米的A、B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小林每秒跑6米,小軍每秒跑4米。經過多少秒兩人相遇?
(2)小林和小軍練習跑步,他們同時從同一個地方相背而行。小林每秒跑6米,小軍每秒跑4米,幾秒后兩人相距200米?
(3)小林和小軍練習跑步,他們同時從A點同向而行,小林每秒跑6米,小軍每秒跑4米,幾秒后兩人相距200米?
(4)小林和小軍沿著200米環形跑道跑步,他們同時從A點同向而行。小林每秒跑6米,小軍每秒跑4米,幾秒后小林第一次追上小軍?
當然,上述題組還可以“速度”為問題再做變式,這樣變化多端而又相互關聯,化散為聚,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
我們知道,知識的習得是日積月累的,不能一蹴而就。因而,單元知識整理也并非要等到單元結束時才開始,而應該穿插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單元知識整理分為“知識梳理”“好題推薦”和“錯題反思”三大板塊,在單元學習結束時,組織相互交流分享,使學生不斷累積來自同伴的智慧解讀與真心告誡,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充實、豐富。直至期末總復習,就能匯總成一份針對學生自身實際學習情況,同時吸納同學優秀學習經驗與方法的實用復習資料。
體驗,即親身經歷,實地領會。唯有真真切切地去經歷過、體會過,才有實實在在的感受與領悟。數學教學中,就需要有這樣的“真”過程。因此,布置體驗類作業,讓學生能感同身受,他們的印象自然深刻,經驗積累定然豐富多元。比如:四年級上冊“升與毫升”單元中,請學生用自制的1升量器裝水,看裝滿一臉盆需要幾升水,在體驗中詮釋著對容積單位的再認識。過程生發體驗,而我們就是要成為善于創設活動機會的人,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獲悉第一手信息與資料,不斷完善自己的認知與理解。
人們常說:“智慧的花朵綻放在手指尖上。”動手操作,由“思”到“行”,通過“行”的實踐與檢驗,不斷調整和優化“思”的進程,能使學生的思維越靈活,創意更無限。比如:蘇教版教材中的“動手做”欄目,題材新穎、形式多樣,非常適合學生在課后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動手操作、實踐創新。如利用直尺畫出彎曲直線,學生們都覺著非常神奇有趣(如右圖)。其實,在教材中還有許多適合動手操作的素材,千萬不要被老師的操作、被課件的呈現所代替,而要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活動過程。

數學實驗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因需要而進行的實驗活動。比如長作業實驗,它的意義“不僅是作業完成時間上的延伸(從一天到一周或更長),更是學習方式上的轉變(從個體獨立完成到同伴合作互助完成)”,是以學生的興趣為線索的,通過運用與綜合,使得學生內化知識并學會實踐運用和創新。我曾與班中學生開展“蒜葉的生長”的實驗研究,分組進行每天的觀察、測量與記錄,并撰寫實驗日記。在歷經二十多天的實驗之后,匯總數據,繪制統計圖,并設計專題小報。這一份長作業凝聚著團隊協作的精神,凸現了嚴謹務實的品質,是學生難忘的實驗之旅。
數學學習貴在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數學作業尤其注重能否激發學生鉆研探究的動力,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于是,拓展性作業就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搭建了一個討論探究的平臺,也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構建了一個互幫互助的梯隊。
在班中開展“數學擂臺”,每次設“擂主”一人,“攻擂者”若干。由擂主出題,規定答題時間,學生自主參與攻擂行動,至截止時間,擂主公布答案及解題思路。若無人攻擂成功,則擂主繼續設擂臺;而若有人攻擂成功,則以時間最短者為下一屆擂主(如下圖)。設置數學擂臺后,班中研討數學問題的氛圍特別濃郁,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思辨中有了顯著提升。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學生中使用手機或電腦者比比皆是。針對此現象,鼓勵學生用手機視頻或照片記錄下自己探究學習的發現過程,則是一項非常有趣、有意義的作業。如有同學錄下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把圓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清晰呈現出來:先等分,再拼擺,然后進行比較、歸納,拍攝數次,并用心剪輯而成,呈現作業的新樣態。
數學也是需要閱讀的。數學延展閱讀,更是一份格外重要的必備作業。教材中的“你知道嗎”,拓寬視野,增進了解,浸潤數學文化;學生們鐘愛的《小學生數學報》等報紙雜志,更是閱讀的好素材。另外,對于數學中的一些重要知識點,舍得花時間帶領學生去閱讀、去了解、去感悟。比如述說黃金比的由來,運用“幼拉脫斯展納篩法”構造100以內的質數表的體悟等,都成為我班學生心中一段美好的數學情結。
因此,設計作業最應該考慮的是是否為學生的應然需求,能否激勵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否“好吃”又有“營養”,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我們不妨請高年級學生來給自己設計布置相關的作業與練習,使一份份作業真正成為學生在學習之路上主動需求、自我監測、能力提升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