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
見到維克多·柯特斯先生,是在巴拿馬一個建筑工地的配電室里,他正在調試高壓配電柜。柯特斯是委內瑞拉人,來這個工地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筆者在10月的一個濕熱的早晨走進了這個工地。這幢即將在巴拿馬海灣拔地而起的建筑是一座大型會展中心,“中建美國”公司是該項目的承包方。
柯特斯是這支國際化團隊中的一員?!爸薪绹必撠煹捻椖抗芾恚灿?7名雇員,其中只有7位中國人,其余的則來自墨西哥、委內瑞拉、美國等。這座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最大會展中心的設計,也是由“中建美國”聘請一家美國公司與一家巴拿馬公司合作完成的。
在工地上看到“中國建筑”四個漢字,親近感油然而生。中建在國內幾乎是無人不曉,它是大型國企,中國建筑業的領頭羊。中國各地的一些地標式建筑,有很多都出自這家公司之手。
問起柯特斯,他說對“中建美國”并不特別了解,對于這個項目是哪國公司承包的也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這份工作與他的專業相符。顯然,“中建美國”的國家屬性在巴拿馬已經發生了變化。它從一家中國企業演變成一家與世界上其他大型跨國公司沒有什么特別不同的公司。
在人們的想象中,作為一家母公司仍在中國的建筑公司,它的分公司肯定具有中國在建筑領域所具有的優勢,比如便宜的勞動力、低廉的材料設備等。但實際的情況是,“中建美國”與其他在美國、巴拿馬等地運行的公司沒有太大差別。巴拿馬會展中心項目用的所有材料均是國際采購,從中國采購的部分大約只占10%?!爸薪绹痹谑澜缙渌麌页邪椖坷飶闹袊少彽谋壤篌w上也是如此。
幾天前,筆者在湖北參加了關于中國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討論會?!俺觥迸c“進”意味著轉型,就是從一家中國企業怎樣轉型成為一家國際企業。
然而,我們媒體人仍習慣性“留戀”于它們的中國定位,而不是從國際企業角度來觀察它們。我們講述的故事中往往缺少融入的“情節”。其實,沒有融入就不會有更多的創造與貢獻。
當然,中企無論到哪里發展,其經驗、技術和管理模式中都會有中國元素。但這些企業成功的第一步是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成為當地經濟的一部分。它們的發展和中國崛起一樣,是一個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逐步融入全球化的進程,然后轉變成為國際企業和當地企業中的一員,并得到認同。
從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情況看,這個轉型尚未全面實現?!爸薪绹辈畈欢嘤昧?0年的時間走到了今天這一步,而很多中企不過才剛剛起步。這個從融入到互動的過程走好了,中企就能發揮出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積累的能量,并把中國特色帶向世界?!?/p>
(作者是《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