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華樹 陳大芬
【摘 要】
本文在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含義進行闡述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兒童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為兒童教師強化兒童心理健康認知以及措施實踐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 兒童教育;行為習慣;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232-01
1 引言
兒童健康是家長與教師一直以來探索與研究的問題,以往的認知中,兒童健康是指兒童的身體健康與體格健壯,注重通過組織各項活動強健兒童體魄,而將心理健康作為成年人的專有屬性,忽視兒童心理健康對其未來成長與發育的潛在作用與影響。在現代幼兒教育體系中,不斷強化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認知,密切關聯兒童行為習慣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認為兒童的行為習慣是兒童自身品德以及心理的直觀外在體現[1],因此,在幼兒啟蒙階段強化對兒童行為習慣的鍛煉與培養,使得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引導兒童心理向正面、積極方向發展,促進兒童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
2 兒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問題是現代社會高度關注的社會學與人類學問題,關注個人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健康是現代社會民眾追求健康的重要標志。成人的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個性健全、情緒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環境適應能力良好、在心理驅動下的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能夠擁有自立、自信的精神,并積極應對工作與生活中的各類磨練與沖擊。對于兒童而言,其心理健康應當與其年齡層次相適配,并能夠助力其人格培養與品質形成。兒童的心理健康通常包括如下五條[2],其一,兒童需要有同等年齡層次下的智力,能夠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對外界事物產生興趣與求知欲;其二,兒童應當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中學會凈化自己的思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與周圍同齡兒童的溝通與交流中能夠始終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與心境,并將這種正面情緒傳遞給其他兒童;其三,兒童在與同齡兒童或者成人交際過程中應當能夠將分享與合作精神貫徹到交際活動中,能夠尊重別人的觀點與行為,善于發現別人的困境與難點,樂于助人;其四,良好的自制力與環境適應性,在面對游戲與娛樂時能夠及時克制,在面對陌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時能夠盡快適應;其五,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健全的人格,在待人接物、行為處事時能夠始終貫徹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更為成熟的心態以及更加健全的人格面向周圍的人與事。
3 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于心理健康的作用
3.1 行為教導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先“行”后“知”是當前兒童教育的主流模式,兒童教師通過行為規范性教導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流程與模式待人接物,讓兒童在不斷掌握“怎么做”、不斷踐行“這么做”的過程中不斷思考“為什么這樣做”、“是否能做得更好”[3],這種從行動入手的行為習慣培養模式可以激發兒童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反思,在不斷實踐中將行為習慣拆解成規律與過程滲透到兒童自身的行為模式與行為模式中,進而鍛煉兒童形成更加成熟的心態以及更加健全的人格與品質。在行為教導中,常見的兩種模式分別是日常滲透與兒歌引導,日常滲透是指日常的兒童行為教育,例如早晨兒童來到教室后要求兒童之間運用日常禮貌用語相互問好,安排小小值日生輪流負責班級內的衛生打掃與圖書玩具整理工作,兒童午餐期間教導兒童“粒粒皆辛苦”,引導兒童做到不剩飯菜,培養愛惜糧食與節約勤儉的習慣,在課間操期間教導兒童排隊并遵守相關秩序,不吵鬧打擾其他班級上課與學習,不推擠造成其他同學受傷,做到禮讓他人,為他人考慮,在午休期間教導兒童午休規則,不打擾其他同學午休,同時照顧好自己的冷暖情況,避免受熱受凍帶來身體損傷。上述種種日常行為教導與行為習慣培養均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斷健全與完善兒童的道德品質與個人素養,培養兒童健康、積極、正面的心理,真正從日常行為認知與心理上認可與尊重其他人的勞動成果,充滿感恩與感激之情。兒歌引導是兒童行為習慣培養的另一種模式,由于兒歌篇幅簡短且押韻,在音樂與旋律的伴奏下很受兒童喜歡,朗朗上口的兒歌可以潛移默化地作為兒童行為規范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參照物,例如兒歌《值日生》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爭分奪秒不遲到”就是培養兒童的時間觀念、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無意識下根據兒歌所傳達的含義與精神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勤勞、踏實的優良品質,在團隊合作中培養與他人和諧相處、和諧共事的能力,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3.2 行為評價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幼兒年齡階段的兒童由于情感發育不夠成熟,所面向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較為單一,在家庭的保護下通常心理更加脆弱,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表情極易顯露心情,在行為上也更多地以模仿與學習為主,所有的思想品質與道德認知都停留在他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有力地鞏固兒童的道德認知、激發兒童的道德情感,促進兒童的心理狀態朝向健康方向發展。行為評價是兒童行為習慣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教師通過對兒童的行為給予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充分認知到個人行為的優點與缺點,從外界角度給予兒童繼續前進或者堅決改進的動力,以行為評價為指導與指南,有力推動兒童的自我改進與自我提升。例如,兒童教師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對上周表現好的幼兒提出口頭表揚,并邀請這些兒童站在國旗下接受其他兒童的贊揚,可以激發其他兒童講衛生、守紀律、有禮貌、愛學習、愛勞動,也讓原本就做的很好的兒童更加上進,爭取下一次也站在國旗下接受老師與同學的稱贊。這種以行為評價為方法,以集體輿論為導向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方式可以激起兒童的好勝心、求知欲以及成就感,讓兒童在自我反思之后強化行為習慣培養的認知,通過內化道德的過程提高兒童心理的健康程度,健全兒童心理素養。
參考文獻
[1] 傅丹,李佳川.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規范問題及預防矯治措施研究[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1(01):76-81.
[2] 羅世蘭,王智,張大均,陳萬芬,劉廣增.幼兒心理素質與良好行為習慣、問題行為的關系[J].學前教育研究,2017(04):56-63.
[3] 王來平.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A]. .2012年幼兒教師專業與發展論壇論文集[C].:,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