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選題開始采訪的時候,距離滴滴樂清順風車案件已經過去了近一個月。
這一個月時間里,滴滴受到了公眾最嚴苛的輿論審判和道德審判,同時也發生了很多戲劇性的變化。比如,之前滴滴停服7天,公眾又開始隱約有些擔心,如果滴滴沒有了,我們會不會回到黑車遍地的時代?
在分析選題的最初,我告訴自己,盡量避免對滴滴進行簡單的道德判斷。滴滴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一個月的時間里它的內部經歷了什么?還有,如果滴滴是一家十惡不赦的企業,把滴滴滅掉,我們的出行是否就會變得更好?
帶著這些問題,我和滴滴公關進行了交流。在這樣的敏感時間點,滴滴有無數的顧慮。公關人員對我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說,“如果報道只是想證明滴滴是個管理混亂、價值觀敗壞、資本推動的無良企業,那就算了,反正我們也認了?!?/p>
如果企業和公眾,企業和監管之間,存在如此巨大的溝通和理解障礙,那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最終,滴滴內部的工作人員同意了和我坦誠地聊一聊。他們的講述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這一個月時間里,滴滴內部都在做兩件事:安全和合規,但這兩件事也是最困擾他們的。原因在于安全這件事,不知道標準,不知道企業責任的邊界在哪里。而合規的困惑在于,標準很清晰,但如果照此執行,他們認為整個行業將徹底變味。
毫無疑問,此前滴滴在安全和合規方面都做得不夠好,在突破商業邊界的同時,也在突破一些公共安全和公共規則的底線。但企業的困惑背后也暴露出一些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比如,極端安全事件的發生,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再高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只能降低事故發生率,而無法做到絕對安全。如果當司機、車輛、平臺全部合規,仍然出現了安全事件,這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監管部門和公眾都要對這樣的情況有足夠的準備。
毀掉一個企業是很容易的。建設一座高樓需要幾年時間,但爆破和摧毀它只需要10秒鐘。公眾批評滴滴,不是為了回到黑車時代。而監管也要避免重復“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老路,更要避免監管風暴之后的一地雞毛。
@什以:換一個App有用嗎?今天滴滴可以被其他軟件替換,明天其他家爆出丑聞也可以被替換。企業還是要考慮如何把乘客的安全、利益放首位。這才是重要的。而現存的這些企業都缺少那種真摯與魄力,去支撐其誠心地做一款經得起考驗的工具。
《王三運與他的商業“追隨者”》
王三運應該不是僅有的案例吧?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次次的考察評估報告,各級組織部門的評議,白紙黑字,是怎樣寫出來的?看來,他有一個惡行發展至犯罪爆發的過程,我們也有一個逐漸認識他的過程吧。(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