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小鼠攝入礦物質補充劑及鍛煉對骨質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相比鍛煉而言,營養或許對于肌體骨質量和骨強度有更大的影響,相關研究刊登于《公共科學圖書館》雜志。研究者表示,即使在運動訓練停止后,只要攝入補充礦物質的飲食,小鼠的骨骼強度仍然會增加。
一項刊登在《細胞》雜志的研究中,佐治亞州立大學和托雷多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在加工食品中添加高度精煉的纖維(細纖維)或許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研究者Benoit Chassaing說,我們并不是宣揚這種纖維不好,我們的研究強調,利用纖維來強化加工食品會對腸道菌群產生不利影響,并可能引發肝癌。
竹筍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蔬菜,不僅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營養免疫與功能性食品研究組最新研究表明,竹筍纖維在預防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方面顯示出強大的作用,有望廣泛應用于有助減肥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功能性食品中。有關論文發表在《功能性食品》雜志。
在一項新研究中,以色列和美國的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所有接受DNA測序的美國人提供他們的DNA樣品和一些基本事實,比如住址和年齡,那么一半以上的美國人可通過他們的名字加以識別。相關研究結果于10月11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志。專家們說,這將迫使我們所有人重新思考DNA時代的隱私意義。
近日,一項刊登在《科學報告》雜志的研究中,德國波鴻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一種來自母體的單個基因在胎盤的發育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該基因的功能異常會導致流產發生。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希望能闡明該基因在人類習慣性流產過程中扮演的關鍵作用。
近日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雜志的研究報告中,昆山杜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孕婦更傾向于選擇剖宮產作為分娩方式。孕婦對順產的恐懼、對后期護理質量的擔憂促使她們將剖宮產作為最佳分娩方式。研究人員主張,中國在結束計劃生育政策后,采取以女性為中心的方式來促進中國人對生育方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