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和方案,對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具有重要啟迪借鑒意義。
現代化是近代以來發展中國家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共同追求。縱觀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歷程,蘇東劇變之后許多國家都在因循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路徑。甚至不顧本國具體國情,盲目移植西方現代化模式,使眾多發展中國家陷入“現代化困境”: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社會動蕩,政局不穩,與現代化漸行漸遠。擁抱“民主化浪潮”的諸多發展中國家,原本具有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政局穩定,社會安寧,卻因照抄照搬西方經驗和模式,從西方發達國家搬來所謂現代化標識的民主“飛來峰”,遭遇“水土不服”,陷入國家治理低效失效、經濟社會發展停滯、民不聊生的困境。一些“被民主化”的發展中國家,更是被“民主”攪得政局動蕩,經濟墜崖式滑落,社會發展水平遠不如“前民主化”時期,見證了西式民主在發展中國家的無用性、破壞性。
事實表明,亦步亦趨走西方現代化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大多非但沒有修成現代化正果,反而不少發展中國家至今仍然站在現代化門檻前無力跨入,有的在現代化途中苦苦掙扎。事實證明,西方現代化之路并非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唯一途徑。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西方現代化之途是一條老路,甚至有可能是邪路。
天下同歸而殊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都有著被侵略被奴役的過去,都經歷過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發展階段,都具有實現現代化的強烈愿望和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迅速發展起來,提供了后發國家和平興起的典型范例,向世界展現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人類文明的豐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形態,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啟迪借鑒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之路。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此后的四十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一以貫之的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守我國獨特歷史文化傳統,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清醒把握經濟文化十分落后基本國情,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本國歷史文化傳統、脫離本國具體國情,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帶來的弊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既以四項基本原則鑄牢立國之本,又以改革開放激發動能活力,保持了國家改革、發展和穩定協調平衡,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不能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帶來的停滯困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注重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中的顧此失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財富向大資本和利益集團聚集導致的貧富分化、社會不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致力于國家建設的獨立性,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受制于一些大國喪失自主性而陷入任人宰割的被動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保持政治定力和執著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自己認定的正確道路,不為西方價值所誘,不被西方陷阱所惑,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選擇道路猶疑不決或出現顛覆性錯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提供了另一條選擇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這一理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不斷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階段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提出的重大課題,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予以科學系統回答,提出一系列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和各方面建設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理論上的保守僵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開放的理論,善于借鑒吸收國外一切有益于自身發展的理論成果,同時對不適合我國國情的思想觀點予以批判和摒棄,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全盤接受西方理論給本國現代化建設帶來的誤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依據,堅持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概括和理論升華,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現實支撐,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理論的“脫實向虛”,不接本國現代化建設地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充分的自信,這自信源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源自于五千年豐厚燦爛的中華優秀文化,具有強大的理論魅力和真理力量,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理論上的妄自菲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理論建設典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遵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符合本國實際,絕不生搬硬套外國的制度模式,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照搬外國制度帶來的不適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明顯優勢,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因過度向下分權導致的中央政府軟弱無力、缺少權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真正行使國家權力,賦予人民掌握國家最高權力,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選舉時人民有權事后無權的“民主假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形成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合作方針。這樣的制度安排既保證我們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政治的穩定性,保證國家機關政令暢通,高效運轉,又有效發展通力合作的政黨關系,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多黨制帶來的黨爭互斗、政局動蕩、人走政息、國家治理效能低下。廣泛多層的協商民主,秉持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諦,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有利于社會達致更多共識,構筑最大同心圓,形成最大公約數,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選舉民主帶給人民的片刻民主和社會分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既維護國家統一,又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與和睦的宗教關系,為多民族發展中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良策,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因忽視少數民族權益保障導致的族群紛爭甚至內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的主干—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權的性質,是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為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人民在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提供了物質力量支撐;同時,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經濟保持了罕見的長時段高增速,為走向現代化夯實了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各種所有制優勢,使各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相得益彰,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單一私有制使國家公有資產薄弱而缺乏社會保障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革故鼎新,及時完善法律體系,破除不合時宜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制度弊端,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因制度落后或缺失而導致的國家治理無章可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發展中國家建構良制、實現善治,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樹立了制度建設典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為一元化指導,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奉行指導思想多元化導致的文化迷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意識形態作為極端重要的工作,不斷增強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主導權、話語權,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主動占領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不給錯誤思潮傳播空間和渠道,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意識形態管理寬松軟導致的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解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原則,既不忘本來,堅持中國文化立場,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又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優秀傳統文化蓬勃生機活力,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因全盤否定、割裂本民族歷史文化傳統而成為“失根”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秉持文明多樣性、平等性,既吸收外來,推進交流互鑒,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又抵御外來文化有害因素滲透侵蝕,確保文化安全,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全盤“西化”導致本國文化式微,淪為西方文化殖民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向未來,具有登高望遠的寬廣視野、深謀遠慮的前瞻思維和光輝燦爛的發展前景,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文化建設的保守短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主心骨、定盤星,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建設中因主流價值觀喪失導致的國民價值觀紊亂失序和崇洋心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視自信建構,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共有精神家園,為人民提供正確精神指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避免了一些發展中國家因文化自卑導致的一盤散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發展中國家正確對待本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及其相互關系,確保文化安全,增強主流文化整攝功能,提供了借鑒和啟迪。
(作者: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