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ichi Terada
我永遠記著2012年2月14日,既因為這一天是我的生日,也因為“林瘋狂”熱潮正席卷全球。在讓人難以置信的兩周時間里,林書豪是全世界最出色的籃球運動員,紐約尼克斯對多倫多猛龍的比賽還剩下0.5秒,林書豪投中三分完成絕殺。
當林書豪與隊友瘋狂慶祝時,我被他迷住了。在NBA賽場,亞裔球員本來就不多,能夠決定比賽勝負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對全美數十萬像我這樣的亞裔孩子來說,林書豪的快速崛起有著重要意義。
由于受到傷病影響和狀態下滑,“林瘋狂”現在似乎已經是遙遠的回憶了。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在美國主流體育聯盟中,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像林書豪這樣的亞裔超級巨星?他們能否將高光狀態維持更長時間,不再只是兩周?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在不同地區,人們對“亞裔美國人”的定義并不一樣。
我們必須意識到“林瘋狂”熱潮的獨特性。閱讀當時媒體對林書豪的報道,會發現美國媒體和公眾對林書豪的表現感到驚訝。畢竟,在美國四大體育聯盟中,亞裔球員數量太少,如是背景下,公眾很難想象一名亞裔超級巨星在球場上主宰比賽。
這并不奇怪。從歷史角度來看,亞洲球員和亞洲籍美國球員的定義不同,例如姚明是一位NBA傳奇球星,但他是中國人而非亞裔美國人。在四大聯盟中,亞裔球星少,亞洲球員更少。
亞裔美國球員在哪些聯盟打比賽?全美大學體育協會有個數據庫,追蹤統計了在美國所有大學的學生運動員族群構成。統計顯示,美國各大學中的棒球運動員共34980名,亞裔美國球員僅318名,約占0.9%;橄欖球運動員73057名,其中僅386名是亞裔美國人,約占0.53%;籃球運動員18712名,其中亞裔美國球員107人,約占0.57%;冰球運動員4197名,28名亞裔美國人所占比例只有大約0.67%。
再來看在美國人口中,亞裔美國人占了多大比例。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2017年,亞裔美國人占美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5.8%。不難看出,在美國校園中,參與四大球類運動的亞裔美國人實在太少了。由于大學體育是運動員從事橄欖球、籃球等職業體育運動的主要入門途徑之一,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何至今仍然沒有出現下一個林書豪了。
亞裔美國人不愿參與這些流行的體育運動,原因很多。有人提到亞洲和美國的文化差異,亞洲人往往更注重學習和工作。作為一名第二代亞裔美國人,我知道在許多亞洲國家,人們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絕大多數時候,運動只能排在學習的后面。
同時,美國人對亞裔球員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也是個問題。我記得在高中打籃球時,同伴們經常在我面前說“小眼睛”和“筷子”之類的垃圾話,盡管這些玩笑跟我的籃球水平沒有任何關系。在這種社交壓力下,年輕球員很難堅持下去,尤其是考慮到很多人真的認為亞裔美國人不像本土美國人那樣有運動天賦。
除了征戰美國主流體育聯盟的亞裔美國運動員之外,2018年冬季奧運會單板滑雪女子U型池冠軍克洛伊·金也是一位亞裔美國人。她富有魅力,成為《體育畫報》封面人物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新科美網女單冠軍大阪直美也是個例子,她的父母分別是海地人和日本人,但她在美國長大。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日益臨近,她無疑會吸引更多人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講,克洛伊·金、大阪直美和華裔花樣滑冰運動員陳巍等人的職業經歷表明,亞裔運動員有能力贏得比賽。亞裔美國運動員并不一定要將林書豪作為模板,他們同樣有機會成為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