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加藤諦三教授指出,正是因為節食才導致肥胖。他說:“從心理角度看,節食大多反而產生相反的效果。”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對75名女生進行了試驗,要求她們品評3種冰淇淋的味道,然后剩余的冰淇淋不介意她們是否全吃掉,總共給每人約900克的冰淇淋。結果,不節食的人吃了兩種就不吃了,節食的人則全都吃掉了。
通常,緊張容易導致食欲下降,但節食的人卻與此相反。節食的人經常在想“即使肚子餓也不能吃”,對于空腹只有忍耐。而不節食的人則是“即使吃也沒關系”,反而對空腹能夠忍耐。斷斷續續地節食,一時減少飯量一時又吃得過飽,這樣的“皮筋兒”現象易增加體重。
餓也好、飽也好都不是人的腹部感覺到的,而是大腦的感覺。位于腦部視床下的中樞神經群有感覺吃飽的“滿腹中樞”和感覺饑餓的“攝食中樞”(也稱空腹中樞),它們能夠支配調節食欲。
食物一旦被消化吸收,數分鐘后體內血糖濃度升高。葡萄糖作用于攝食中樞的葡萄糖感受神經元,抑制該中樞的活動,而使滿腹中樞興奮,產生滿腹感。
飯后,經過一段時間血糖濃度下降,肝臟所含糖元被轉化成葡萄糖,當其達到標準水平以下時脂肪被分解,成為能量的來源。分解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就是脂肪酸,它與葡萄糖的作用相反,會抑制滿腹中樞,使攝食中樞進行工作而發出空腹信號。動物根據這種信號本能地進食或停止進食,從而實現對攝取能量的調節。可人類食欲的調節就不那么好控制了,原因是滿腹與攝食兩個中樞不是單獨發揮作用。
即使節食使攝入的能量減少,但機體為了維持原來的狀態而不減輕體重,結果變成了節省身體的能量。由于節省了消耗的能量,體重就不能按計算的那樣減輕。除了內環境穩定性以外,節食難還在于雖然發出空腹、滿腹情報的是食欲中樞,而實際使之發生食欲行為的是更高層次的大腦皮質連合處,也就是說人類并不完全是因空腹而吃,因滿腹而不吃。
由于食欲中樞的失控而導致的極端病例有多食癥和拒食癥。
多食癥是患者有想瘦的愿望,可是卻又苦于不能控制食欲而大量進食的狀態。多食癥患者一次進餐量多于普通人的3~5倍,隨后又都吐出來或用瀉藥排出,因此體重增加不大。反復無限度地這樣吃了排、排了再吃,便產生了厭惡感,從而陷入恐慌,有的人甚至因過度恐怖而自殺。
多食癥的最大特征是喪失滿腹感。吃了以后吐出來,不是由滿腹導致的,而是由于“不該吃,卻全吃了”的強烈后悔感所致。
極端禁食的拒食癥是喪失空腹感,它與多食癥相同的是攝食異常。有些患者開始先患拒食癥,不知不覺又進一步患了多食癥,這樣的病例很多。
想瘦這種意愿達到病態,大腦攝食中樞的功能會受到抑制,因此完全沒有滿腹、空腹的感覺。最初是不吃東西也不在乎,而身體為了保持平衡卻加強了食欲,反而又吃了很多。
專家們指出,喪失滿腹、空腹的節奏是攝食異常的原因。不吃食物的拒食癥感覺不到低血糖,而多食癥不能感覺到高血糖,他們都處于不能感知血糖值變化的狀態。滿腹、空腹的感覺是通過血糖絕對值的上下變動幅度實現的,具有正常食欲的人是指身體持有血糖值節奏的人,這一節奏是每個人固有的。破壞它是困難的,而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攝食異常。
節食不能成為改變食欲中樞滿腹水平的力量。經常帶著空腹而總在想“真希望偶爾狠吃上一頓”,這樣的節食是無意義的。相反,吃飯的時候好好地吃,結果倒是可以真正地節食。一天恰好吃3頓飯,吃飽肚子得到滿腹感就不再進食,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吃得過快,在產生滿腹感之前已經吃了很多食物,那么食物消化吸收后血糖值很快上升。反過來,若慢慢地吃而產生滿腹感,較少的食物就可使肚子飽滿。
因此要重新看待“該吃的時候吃,不該吃的時候不吃”這一簡單的準則。真正的節食絕不是件痛苦的事,只要合理地、正常地進餐,感到滿腹為止,就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節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