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

立冬,是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時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農作物已收藏入庫,人們開始釀酒、腌菜,準備過冬。明代詩人王稚登《立冬》詩曰:“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像王稚登這樣寫立冬的詩有很多,它們大多描繪了立冬之時大自然的獨特美景,讀來很是讓人神往。宋代詩人錢時的《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寥寥數語,卻把立冬時節大自然的景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冬天不僅有菊花傲視群芳,還有梅花清香誘人,宋代詩人仇遠的《立冬即事二首》里有“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期盼梅花幽香的心情躍然紙上。蘇軾的《冬景》寫得別具一格:“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寫初冬之時,荷葉敗盡,已無擎雨之蓋;菊花殘落,尚有傲霜之枝。在詩人看來,初冬的光景乃一年之中最佳。元朝陸文圭《立冬》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立冬時,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那帶著露霜的黃菊,那染紅人們視線的紅葉給了冬日里人們一種溫暖的色彩。
立冬時節雖然小冷,但古人這時的生活卻是十分豐富的,情調也很高雅。元代學者陸文圭是一位疏曠隱士,“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一點小雨,讓黃花帶露,一片冬風,讓紅葉飄飛;那邊,有村歌對唱,這里,有我這個“懶鬼”在門口打鼾,實在是一番妙不可言的景象。你睡覺來我讀書,宋代詩人紫金霜在《立冬》詩中云:“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任窗外北方呼呼,枯荷滿塘,我自圍爐與書為伴。
立冬時節,自然里已沒有春夏時的繁華,而呈蕭條之態,這時不同的詩人面對立冬其情感也是不一樣的。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詩云:“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棱。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這首詩寫在立冬夜晚的船中,描寫詩人所見到的夜景,山頭有打柴的樵夫點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漁夫點燃的漁燈,燈影隨著波浪晃動仿佛千重。在這寂靜的立冬之夜,詩人感懷自己已步入老年。陸游在《立冬日作》中寫道:“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房間很小,墻頭很矮,寒霜降臨,缺少火炭,御寒的棉衣也不知在哪里。雖然生活處境十分艱難,陸游卻有著顏回的“陋巷簡居”之德,面對“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欣然接受。
更讓人敬佩的是有些憂國憂民的詩人在立冬之時關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百姓如何過冬。蘇轍就作有《立冬聞雷》一詩:“陽淫不收斂,半歲苦常燠。禾黍飼蝗螟,粳稻委平陸。民饑強扶耒,秋晚麥當宿。閔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縮。薈蔚山朝隮,滂沱雨翻瀆。經旬勢益暴,方冬歲愈蹙。半夜發春雷,中天轉車轂。”天旱半年,蝗蟲肆虐,稻谷絕收,百姓都餓壞了。突然冬天來臨,大雨滂沱,雷聲陣陣,可農時已過,即便種下也可能熬不到春天。所以,蘇轍在聽到立冬時的驚雷,想到了民間的疾苦,十分傷感。和蘇轍一樣關心農民疾苦的,還有元朝詩人方回,“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這一年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這么急就冷下來,應該會讓很多貧苦無暖衣的人更加困苦吧,想到這些,方回的心情更加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