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道題很有收藏價值。前兩道題為平時作業中的基礎題,但體現了很經典的思路。第三道題難度適中,是對先前思路的延伸拓展。在此分享給大家。
——重慶清華中學高2016級學生 王雅琪
立體幾何是高中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熱門考點,更是考查高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有效工具,解題方法靈活多樣。如果學生在平時學習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積累一些解題“套路”,定能在高考場上超常發揮,達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重慶市數學高級教師 羅學平
獨白: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在高考時取得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學會將思維打開,激發出自己無限的智慧潛能。完美解決每一道數學題都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也正是這些“小成功”給了我不少鼓勵,讓我在一次次跌倒后又重新站起來。
愛好:畫畫、乒乓球
目標高校&專業:
北京大學/數學
每次數學試卷一發下來,總有同學在我耳邊抱怨: “我的洪荒之力根本沒有施展出來,這個題型的數學題我做過,我的計算也沒有任何問題,就是沒有注意到有個條件變了,哎呀,真可惜”
每次聽到類似的抱怨,我都會想:這兩道題真的是同一類型嗎?之前所用的方法的立足點是什么?本題滿足這個條件嗎?
三道題“醍醐灌頂”
這里,我用我自己做過的三道題來舉一個例子(詳見前頁筆記)
1.在三棱錐P-BC中,PA垂直于平面ABC,AB=AC=PA=2,且在△ABC中,∠BAC=120°,則三棱錐P-ABC外接球的體積為
2.已知三棱錐S-ABC的所有頂點都在球O的球面上,△ABC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SC為球的直徑且SC=4,則此三棱錐的體積為
3.已知邊長為2
3的菱形ABCD中,∠BAD=60°,沿對角線BD折成二面角A-BD-C為120°的四面體ABCD,則四面體的外接球的表面積為( )
A.25π
B.26π
C.27π
D.28π
第一道題相信大家都見到過套路如下:通過AB=AC=2,∠BAC=120°,算出BC=2√3,通過正弦定理,求出△ABC的外接圓半徑2,再用勾股定理求出外接球半徑(R2=r2+d2),剩下的就很簡單了做完這道題,你會有一個粗略的印象:好像在一個三棱錐里邊,有一條棱垂直于底面,底面三角形又已經確定,那么它的外接球的體積就很容易求出了.
第二道題也很簡單,照搬題一的“套路”,所以第二道題助長了我的自信,這類題我不畫圖也能做出來
再看看第三道題.有了第一道題的“經驗”和“印象”,當時的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第一道題的“套路”心想:小樣兒,這還不簡單如前頁筆記圖3-2所示,把這個四面體轉一個面,△AFC已經確定,還有那條垂直于它的棱DB,和第一題的圖幾乎一模一樣,這和我當初的“總結”完全相符這道題,用這個“套路”!圖都不畫了,拿筆就算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用了這個“套路”,恭喜你,選項里根本沒有這個答案.再加之考試時間很緊,你心里又慌,干脆隨便猜一個,心想一定是題目有問題.
后來,我將這兩道題一起抄在了自己的錯題本上,仔仔細細地研究了一番,最終恍然大悟點F根本就不在那個外接球上,也就是說,△AFC的外接圓半徑根本就不是小圓的半徑,糊涂呀!
再回頭想想,如果當時不是因為自己做過“類似”的題,大意得連圖都不畫(畫畫圖就會發現,如果點F在外接球上,直線DB又垂直于平面AFC,那么點D和點B去哪里了),這不契合的“套路”也不會繼續用下去.
第一道題“套路”的立足點在于確定的這個三角形的頂點都要在外接球上,題二滿足條件,而題三根本不滿足.所以題一和題二同類,題三與它們都不同.
“套路”拐角,你可別跌了
我告訴大家自己這種愚蠢經歷,其實是想說:數學“套路”很深,有些題看著不像,其實只是在“變臉”,本質是一樣的:有些題看起來相似得像雙胞胎,結果一點“血緣關系”都沒有.
這就需要我們將學過的每一道經典例題反復琢磨,切不可丟了西瓜撿芝麻.學習需要一種“鉆研精神”,與其各種“套路”都會點兒皮毛,不如玩好一種“套路”,這樣就不會鬧類似于我鬧過的這種笑話
如何玩好一種“套路”呢?我的方法是分四步走:
需要有兩道及以上類似思路的題目;
找出其中所有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提煉出屬于自己的“套路”;
記住“套路”.
如果你的“套路”不夠全面,貿然使用“套路”就極有可能出錯.在寫好你的“套路”之后,不妨交給數學老師看看,相信他一定能找出其中有瑕疵的地方
做題的時候,該畫圖時一定要畫圖,不是說有了“套路”就可以一步登天數學題目是變化的,畢竟考試的目的在于查漏補缺,如果總是無法突破你的“套路”,那就沒必要考試了,所以有了“套路”也不能大意
打怪在升級,“套路”在錯題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各種圈套互相“勾結”,做數學題就像打“王者榮耀”,你剛消滅一個敵人,另一個就從背面來一個大招,功虧一簣!那么,怎樣才能將各種“套路”爛熟于心,在考場上一路降妖除魔,取得高分呢?
方法其實很簡單,你的錯題本就是錦囊妙計.錯題本上的題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是否會做而在是否有意義.
就像之前那三道題,我就將它們記在了錯題本上的同一個地方,在記下這些題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要記下它?它能帶給我什么?
數學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隨著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與學習,未知也就越多.如果把你的已知畫在一個圓里,你知道的越多,它的面積就越大.相隨的,它所接觸“外面”的未知也就越多.遇到挫折時,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后盡力學會它的“套路”,找到它的立足點下一次,絕不在同一個“坑”里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