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杰 王曉松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 安徽宿州 234101
“兒菜”產業發展優勢明顯:1、與四川省當地“兒菜”[1]產業相比,皖北地區“兒菜”屬于反季節蔬菜產業,由于提前上市得到較高的產值;2、“兒菜”品種屬于較易成活的十字花科芥菜品種,操作簡單,好打理,不占用青壯年勞動力;3、產量大,正常年景下每畝產量可以有4500-8000斤不等,遠遠高于當地傳統的農作物產量;4、“兒菜”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是很好的藥食兩用蔬菜等,優點還有很多,僅“兒菜”產值大一項,就對較貧困地區的農戶幫助極大,畢竟國家對于貧困地區的群眾要求是:先脫貧、后致富。基于上述眾多優勢,種植“兒菜”對于皖北地區貧困村精準脫貧[1]政策落實具有十分重要的很現實意義,對貧困戶盡早脫貧致富具有很好地推動作用。

表1 南海行政村“兒菜”三年平均產銷表(數據保留整數)
為更清晰地表述“兒菜”產業發展和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性,引入投入產出比[2]公式:

其中,R指投入產出比,K為投資總額,1N為項目壽命期內年增加值得總和,由上式可以得出

N值越大項目經濟性越好。
利用投入產出比進行經濟效益對比是較準確較快捷的分析法。
“兒菜”種植早期只在四川有,但近期由于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安徽、浙江等地相繼都有種植,但僅限于長江中下游及附近區域,江北區域鮮有種植和食用,這是皖北地區引入“兒菜”種植的良機。“兒菜”在四川當地上市時間為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前后,而皖北地區“兒菜”上市時間為10月到12月[3],提前一個月上市,這一個月“兒菜”市場價格比是四川上市前期價格的5-7倍。由于皖北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條件,在氣溫、濕度、光照和土壤礦物質結構都十分利于“兒菜”生長條件[4、5]。
下面用統計表格展示出“兒菜”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三年在皖北地區蕭縣南海行政村投入產出比:投入/667m2、產量/667m2、前期(10月8日-10月 18日)單價、中期(10月19日-10月31日)單價、后期(11月-售罄)單價、總收入等。
由表1可以得出結論(不考慮天災):“兒菜”產業投入產出比很小,表明該項目經濟效益非常高。
皖北地區以傳統種植為主,小麥、玉米、大豆等,以宿州市為例,由2015年、2016年、2017年宿州市統計年鑒和蕭縣南海行政村提供的數據分析。
由表3可以分析出該地區傳統農業種植的投入產出比較大,與表1對比其經濟效益差基本在5-7倍。

表2 各戶前、中、后三期三年來平均銷售量表(佐證表1總收入)

表3 蕭縣地區傳統農作物小麥、玉米平均數據表(數據保留整數)
通過以上3個表格的分析,可以明顯得出一個結論,即“兒菜”產業發展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經濟增收助力明顯,對國家精準脫貧政策是一項十分有利的工作。
政策扶持是給予貧困戶乃至普通村民最大的信心保證,是發展農業項目的最好渠道,能最大程度地調動群眾積極性和廣泛地宣傳力度。
對于小型家庭農場和蔬菜類專業合作社,國家政策上要給予一定的扶持,主要考慮是因為這可以帶動當地群眾的積極性,最好的宣傳就是讓群眾親眼看到經濟效益的提高。這樣可以一方面鼓勵了群眾種植“兒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國家精準脫貧政策的實施,這是相輔相成的。
村落是個特殊而又廣泛的集體,村干部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激勵村干部和黨員群眾種植“兒菜”,能最大程度的調動群眾參與到此項利國利民的經濟項目中去。
“兒菜”種植經濟效益極大,能使貧困村貧困戶盡快脫貧的好途徑之一,也是推動國家精準脫貧政策實施的好方法之一。種植“兒菜”不僅時間周期短(僅三個月),而且經濟效益高,可操作性強,在精準脫貧政策實施中具有較廣泛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