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錦明
近年來,學校響應習總書記“記得住鄉愁”的號召,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落實立德樹人的精神,以無錫市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為依托,全力打造“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助力學生品格提升和核心素養落地。
“鄉愁追守者”發展聯盟是指以學生聯盟為主導、教師聯盟為引導、家長聯盟為輔導,依托各類校內外資源,學生自主建立的有組織架構、有共同鄉愁追守目標、指向品格提升和素養發展的學習組織。本項目旨在為學生發展聯盟中每個成員的成長架構平臺,以追守飲食文化、建筑文化、民間藝術、民謠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為建設載體,通過喚醒鄉愁、尋覓鄉愁、守護鄉愁、建設“鄉愁”,涵養學生品格,實現以聯盟的發展成就每一位鄉愁追守者(學生),達成立德樹人、品格提升的總目標。
本文著重介紹如何構建完善“四導五法六自”運行機制。
一、“四導”—項目實施的承載主體
學生主導。學生主導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中創造性是學生主導的最高表現。“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把學生作為聯盟運作的主體,盡可能多地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體驗,給他們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解決,給他們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前行。學校鼓勵學生在四大聯盟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創立六個子聯盟:飲食文化聯盟、建筑文化聯盟、民間藝術聯盟、民謠文化聯盟、民俗文化聯盟、名人文化聯盟。
教師引導。學校制定《“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行動綱要》,統領學生培養目標和發展路徑。根據學生家鄉所在不同區域,組建“吳地文化”“江淮文化”“徽州文化”“巴蜀文化”四個聯盟,引導學生認識區域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逐步感受不同區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留住鄉愁留住根。
家長輔導。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教育資源。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來自家長的課程資源,為他們打開一扇扇通往故鄉的窗,學校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利用節假日,通過“品家鄉美食”“尋家鄉古跡”“訪民間藝術”“說家鄉風俗”“講家風家訓”“唱家鄉民謠”等途徑認識家鄉,體悟鄉愁。
基地示導。德育基地和文化街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同時,也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導引作用。在對諸如中國吳文化博物館、周恩來故居等游訪的過程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名人精神的指引,從而提升了品格。
“主導”“引導”“輔導”“示導”各因素在聯盟中是動態平衡、和諧統一的,學生主導強調自主,教師引導強調方向,家長輔導提供保障,基地示導提供示范。“主導”“引導”“輔導”“示導”四位一體,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品格提升。
二、“五法”—項目實施的實現方式
合作法—學生主導聯盟互助成長。注重聯盟間和聯盟內部成員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借力、相互鼓勵,取長補短,共同見證彼此的青春成長。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由“我”轉變成“我們”,用同一種聲音說話,團隊一起大步向前,如學校正在大力推行的“學生合作小組”,課堂上學生互幫互助,生活上彼此融合,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大大增強。
引航法—教師引導聯盟引領成長。教師聯盟重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在正確的航道上進行探索,教師轉變身份,變講為導,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引領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尋找,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如在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美術、音樂等學科中挑選骨干教師組成導師聯盟,在四大文化聯盟中分小專題引航學生深度認識家鄉。
助推法—家長輔導聯盟助力成長。家長在校外采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法陪伴孩子走進家鄉,走近家鄉,在行走中逐漸了解家鄉,在“訪古跡”“尋名人”“嘗美食”“唱歌謠”等活動中回味鄉愁,鄉愁在心中已深深扎根。如學校品牌項目“家長講壇”,每周都會邀請來自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祖國山川之美、個人奮斗之美。
示范法—基地示導聯盟激勵成長。發揮基地聯盟重成長體驗的優勢,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在已有德育基地的基礎上尋訪、挖掘更多的德育基地,讓孩子一起參與基地的建設,在參與中就對家鄉多了一份了解與情懷。如學校與中國吳文化博物館、鴻山遺址博物館、泰伯墓合作,讓學生在參觀體驗中,結合自身實際,融合融會,體會吳風雅韻的精髓。
融匯法—整合各類聯盟促進成長。各類聯盟并非獨自運作,各自為戰,而是相互作用、動態和諧的。各類聯盟共同協作,有針對性地對某一具體文化形態展開探究,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品格提升。
三、“六自”—項目實施的運行策略
自設規劃—展現追守者的尺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具備正確的規劃意識。“規劃”是聯盟運行的“導向”,導師聯盟、家長聯盟在規劃階段充當“引導者”角色,指導學生在明確聯盟發展大方向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發展的規劃,有規劃的方向,有規劃的途徑,找到合適的達成自我品格提升的尺度。學生聯盟成員既是規劃的制定者,又是規劃的執行者,同時還是規劃的得益者。如在名人文化聯盟中,學生在教師聯盟引導、家長聯盟輔導下,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在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選擇研究方向,制定詳細方案。
自行管理—展現追守者的力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具備自主參與意識,并能夠有力度地進行自行管理。導師對學生授權和放權,將聯盟內的事務交給學生去做,學生在廣泛參與管理的過程中,在相互合作過程中,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生命在自主中綻放精彩。如學校的“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實施組織自治,導師聯盟、家長聯盟指導學生自設一套完備的管理運作機制。
自創活動—展現追守者的新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具備大格局,有責任,有擔當,更要有創新。“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改變以往教師規定主題的定性活動,代之以有活力的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有形式,有主題,有內容,有提升,聯盟成員在活動中獲得發展。如撰寫名人名片,學習其嘉言嘉行;結合現實,學生合作創作民謠,發揚創新精神。
自我展示—展現追守者的廣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足夠的自信進行自我展示,在展示中彰顯個人風采,飽含家鄉情懷。“鄉愁追守者”學生發展聯盟注重成員自我鍛煉、自我發展、自我突破、自我創新,激發成員的內驅力,在自我展示的基礎上獲得責任、進取、感恩、珍惜、自信等優秀品質。如學生在對家鄉深度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民謠二次創作,既有原有民謠的家鄉風情,又有時代的精神風骨,這是對家鄉最好的表達與尊重。
自主評價—展現追守者的信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誠信地進行自主評價,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關注自身發展狀況,從而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提升自己。如在尋訪民間藝術完成系列體驗活動之后,學生針對自設規劃和目標達成展開自主評價,并通過聯盟互評、導師點評、家長助評來共同見證學生品格的提升。
自省成長—展現追守者的深度。做“鄉愁追守者”需要具備自覺自省的意識,自我發現,自我尋找,在自我反省中尋求到新的生長點。如學生聯盟成員反省自己在活動前規劃、活動執行過程中,還有哪些欠缺,哪里還可以做得更好,在反省基礎上生命得以更加美麗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