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卿馨
1816年7月,由于缺乏有實際能力的艦長,又加上指揮錯誤,法國政府的巡洋艦“美杜薩號”釀成了慘重的災禍。當席里柯的畫作《美杜莎之筏》出現后,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再次看到了那波濤洶涌的場景,再次看到了那士兵們瀕臨絕境時的孤立無援。畫面展現給人們的不是一首平淡的敘事詩,而是畫家獨具匠心的布局和震驚世人的描繪,極大地激發了觀賞者情感。
我們可以通過這幅畫來回顧一下當時的場面。你看,無情的大海上一只危在旦夕的木筏漂浮著,床單做的桅帆被海風吹得鼓起,在巨浪的拍打下,木筏不停地顛簸。木筏上的難民,命若懸絲,不過有的還在極目遠眺,尋找希望。被擁舉在高處的那人不停地舞動著手中的紅、白色布巾,呼號著莫須有的希望。整個畫面上,船帆、木筏和幸存者恰好構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在畫面中心,向觀眾展現那飄搖的一幕。
1816年,英國為了交好波旁王朝,把西非的圣路易港(現屬塞內加爾)歸還法國。因為圣路易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歐洲和好望角之間的重要中途港,所以,法國政府派遣了一個艦隊前去接收,這個艦隊由美杜莎號護衛艦帶隊,另外三艘戰艦護航,一同前往的還有法國駐塞內加爾大使、政府官員和一些貴族,這些重要人物都在美杜莎艦上。艦長是一位剛剛被任命的子爵肖馬雷,這個艦長20多年沒有下過海,從來沒有指揮過一艘船,唯一跟“海”沾點邊的是曾經做過海關的文官,大海中的航行經驗等于零。1816年6月17號,艦隊從法國出發了,起航時海上天氣不錯,為了趕時間,也為了出風頭,無知而又自大的肖馬雷下令美杜莎號全速前進,把另外三艘航速沒它快的戰艦,遠遠地拋在后面。悲劇終于上演了,先是導航出了問題,美杜莎號漸漸偏離了航線一百多海里,到了7月2日,戰艦擱淺了。開始是被礁石卡住,進退不得,后來開始慢慢進水,無奈之下只能棄船了。可是,6只救生船只能乘250人,船上卻有400來人,于是肖馬雷船長下令官員和貴族先走,船員殿后。于是剩下的147名船員用船上的木料臨時制作了一個救生筏(美杜莎之筏),由肖馬雷所在的救生船用繩子拖著走,但肖馬雷感覺救生筏會拖累他,下令砍斷了拖繩。美杜莎之筏頓時成了無根的浮萍,漫無方向地在海面上漂泊著。更可悲的是留給他們的食物也十分短缺,第一天就分光了。在沒有食物、沒有淡水、沒有希望的絕境里,人性的罪惡展現出來,不幸的事不斷發生,有的人因為打斗被扔下海,有的人因為絕望而自殺,有的人因為病餓而死亡,更有甚者為了生存開始吃尸體。13天后,這個可憐的救生筏才被路過的船只營救,這時候,幸存的人只剩了15個。
在席里柯的畫作《美杜莎之筏》中有這幾個令人震撼的畫面:救生筏在海面上上下起伏,海浪不斷拍打在筏上;右邊第一人身后有一把砍刀,隱喻有人為求生而吃尸體;右下角是已被海水浸泡得變色的尸體,代表遇難者;畫面左邊坐著的老者則抱著兒子的遺體絕望地等死;畫面的右上以一個名叫卡勒斯的非洲水手站在木桶上拼命地搖動布巾,大聲呼救,對應遠方的海面上一個若隱若現的船只(初稿里那只船畫得比作品要大很多),這個高舉紅巾者代表著幸存者,更代表著人民爭取自由的斗爭,對正義和幸福未來的向往。
《美杜薩之筏》的畫面構圖形式是兩個傾斜的三角形,體現了人生中悲痛境遇和一線生機的對立統一。而為了表現落難船員們各種不同的心態,展現他們的復雜的情緒,席里柯綜合運用了線與形的綜合視覺效果。并且通過人們肢體的不同姿態形成上升的金字塔形構圖,以從下而上的遞進結構,把人們由死亡、絕望、痛苦掙扎的負面情緒升華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他們之間錯落有致,動靜結合,對比分明。輔以森嚴的色彩運用、強烈的光影對比,加強了這一悲劇事件的氣氛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向往是美好的,雖然在人生的最后并不一定能實現,但人生的價值已在這追求的過程中得到實現。馬丁·路德·金曾為美國人向往的自由而奮斗一生,就如觀賞《美杜薩之筏》這樣的名畫,也能讓人體會到人們對正義和幸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