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平
近日,正在播出的電視劇《娘道》的導演郭靖宇發博文《起來,與操縱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公開爆料電視收視率造假。此后,多位影視界知名人士進行呼應,反映收視率問題重重。該事情引發輿論熱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隨后表態,已經“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收視率出現問題已經不是首次了,而為什么一直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因為牽扯甚廣。
郭靖宇在文章中稱:因為沒有購買收視率,他導演的《娘道》被某衛視購買以后,遲遲沒有安排檔期播出。衛視總監稱,要按規矩辦事,不花錢買收視率就不會播出,而且買收視率找誰也是這名總監指定。郭靖宇說,對方指定的“能搞定收視率的大神”開門見山“90萬一集,還不保第一名、第二名”,這么算下來,80集的戲一共要花7200萬元買收視率。而這家衛視買下《娘道》的價格才130萬元一集。
外行人看這曲里拐彎的,一定迷糊,為什么收視率還要買?為什么電視臺對于收視率這么在乎,為什么還要指定到專門的地方購買。
簡單說,這是利益所驅使。所謂收視率,是指某時段收看某頻道或節目的觀眾占市場觀眾總數的百分比。不要小看這個收視調查公司搞出的百分比,理論上它能反映出節目有多少人看,是不是討人喜歡??梢哉f,收視率是廣告商給電視劇、節目投放廣告的一個標尺,收視率高,投放的廣告額就高,電視臺取得的回報就高。但是,誰能保證一部電視劇、一個節目的收視率就一定會高呢,誰也保證不了。而電視臺又想要多掙錢,怎么辦呢?
于是出現了目前電視圈一些人所爆料的現象:廣告主投放廣告時要求電視臺保障收視率——電視臺采購電視劇時則要求制作方購買收視率——制作方因增加收視率購買成本反過來向電視臺要高價——電視臺則抬高廣告價格。
總之,一句話,看似冷冰冰的收視率是能買到的。而收視率在某些人手里,是能造假的。
造假出來的收視率是給誰看的,目前看來,主要是給投放廣告的公司看的,他們做了冤大頭。而獲利者是誰呢?一是播出平臺,一是能操縱收視率的人,而電視劇、節目的制作方則成為這種潛規則的被動者。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又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收視率作為一個統計數據,本身并無善惡,如果用得好,確實能客觀反映一定的收視情況,而如果別有用心用收視率來獲利,則是取之有“盜”了。
多年前就有人稱:收視率是萬惡之源,質疑收視率是可操縱的。而近幾年,隨著網上看電視劇看節目的方式日漸發展,又出現了新的統計數據“點擊量”,很快點擊量變得和收視率類似,也能通過好看的數據吸引廣告商和真實用戶。于是,點擊量也很快變味,2017年年初某網劇前臺點擊量數字高達153億次,但經過調查,實際真實點擊量僅有17億次,注水近九成。想想看,一個國家有多少人,就算人人都點擊數次,也難以達到夸張的153億。業內人士表示:點擊量造假已成為行業潛規則,一些看似火爆的網播劇,實際觀看人次遠小于播出平臺公開的數字。
從收視率造假到點擊量造假,反映出為了牟利,一些人已經喪失誠信底線,同時行業在數據統計這方面并不完善。而造假問題不盡快解決,將會影響影視行業的健康發展。針對造假,如何遏制呢,還須從根本上認清收視率、點擊量的局限性,首先收視率、點擊率不應該成為廣告投放、電視劇節目作品好壞的單一衡量標準,相關部門應該用更加全面更加科學的統計方式對作品進行衡量,降低收視率、點擊量對于行業的影響,降低收視率、點擊量能和金錢掛鉤的方式。第二,在加強法律規制的同時,對收視率調查實施有效監管,引進第三方數據,比如歌華等機頂盒就有統計數據,防止篡改數據等現象發生。第三,對這次郭靖宇等人的爆料問題進行嚴肅調查,對違法違規人員進行嚴肅處理,以儆效尤。多年前,在足球賽場上,有人揭露,有黑哨有假球,但是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直到相關部門強勢介入,終于在中國足球掀起一場打假掃黑風暴,之后,多人鋃鐺入獄,終于還足球一個晴朗天空。這次收視率造假問題也需要相關部門嚴格調查,才能讓影視行業更陽光。第四,建立更加透明的通道,能讓廣告投放者客觀了解電視劇、節目的播出情況,減少中間環節,避免有人從中取利。
總之,莫讓數據迷了眼,冷冰冰的數據不應該成為小人牟利、老實人吃虧、廣告投放者被騙、行業受損的工具。